文 /?美科?
曾經憑借營銷攻勢快速崛起的藥妝品牌,如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紛紛陷入業績低谷。
2025年三季度財報季,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多家藥妝企業交出了差強人意的成績單,普遍出現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滑的局面。
具體來看,前三季度,敷爾佳營收12.97億元,同比下降11.54%,歸母凈利潤3.2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6.73%,這也是該公司首次出現營收與凈利潤雙降的情況。
福瑞達前三季度營收為25.97億元,同比下降7.34%,歸母凈利潤為1.42億元,同比下滑17.19%。
貝泰妮雖在單季度實現盈利反彈,但從前三季度整體表現來看,壓力依然顯著:營收34.64億,同比下降13.78%,歸母凈利潤2.7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4.45%。
數據背后,反映的是藥妝企業當下面臨的共同困境。隨著國貨美妝行業整體進入存量博弈階段,線上流量紅利大幅減退,企業難以再依賴過去簡單粗暴的營銷打法持續拉動銷售。同時,新產品的不斷涌現和新技術的持續迭代,也使得行業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進而帶來持續的業績陣痛。不過,這些都是浮在表面的挑戰。
《節點美妝》認為,一個更為隱形的“共痛點”是,部分早期依靠原材料供應優勢起家的藥妝品牌,正在經歷明顯的“消費厭倦期”,品牌特征不夠鮮明、缺乏持續創新力的企業,更容易被消費者忘記。
這一趨勢在資本市場也有所體現。今年以來,二級市場調低了對該類企業的增長預期。總市值呈現個位數增長甚至負增長的上市企業中,藥妝企業占據了相當比例。
《節點美妝》認為,在玻尿酸、重組膠原蛋白等熱門成分已經孕育出了代表性品牌時,企業如何拓寬技術邊界,講好下一個“科學成分”故事,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轉型,將會影響著企業接下來的排名位次。
2025年三季度財報顯示,敷爾佳、貝泰妮、福瑞達這三家國貨藥妝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正共同面臨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滑的局面。
敷爾佳的表現最為明顯。其三季度扣非凈利潤暴跌48.20%,幾近腰斬。縱觀前三季度,其營收同比下降11.54%,歸母凈利潤下滑36.73%。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大幅下降48.52%,凸顯出其現金流緊張。若第四季度營收未能突破7億元大關,敷爾佳將跌出年營收20億級的國貨美妝陣營。
作為“藥妝第一股”,貝泰妮前三季度整體業績仍承受巨大壓力:營收同比下降13.78%,歸母凈利潤下滑34.45%。更能反映主營業務盈利能力的扣非凈利潤,前三季度同比下降了46.17%。值得關注的是,在三季度單季,貝泰妮實現了扭虧為盈,說明了其在經營調整期積極止跌。
福瑞達在化妝品板塊的調整最為明顯,旗下兩大主力品牌增長出現顯著分化:頤蓮品牌收入7.86億元,保持近20%的穩健增長,而璦爾博士品牌收入 6.46 億元,同比降幅達28.93%。相比同梯隊藥妝企業,福瑞達前三季度化妝品板塊整體收入為15.69億元,同比下滑8.17%,降幅不算明顯。
事實上,當前藥妝行業正處于發展模式的轉型階段。隨著市場環境變化,企業正在從過去的流量驅動模式,向更加注重產品價值和品牌建設的健康方向發展。
過去,企業在營銷上的重投入,嚴重侵蝕利潤。
具體來看,2025年前三季度,敷爾佳營銷費用率高達6.21億元,銷售費用率飆升至47.88%。這意味著,公司每獲得100元營收,就有近48元用于營銷推廣。貝泰妮同樣未能擺脫對營銷的依賴。盡管其前三季度銷售費用同比有所下降,但總額依然高達18.38億元,對利潤形成了嚴重擠壓。福瑞達三季度預付款項同比激增130.39%至1.22億元,主要原因便是預付了第四季度大促期間的推廣與代言費用。
但現在,隨著利潤不斷惡化,企業正在被行業推著從單純追求規模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基于此,企業在保持必要營銷投入的同時,也在逐步加大研發布局。三季度,福瑞達研發費用率提升至4.46%,創近五年新高,顯示出企業對創新投入的重視。
在行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各家企業正通過多元化戰略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尋求新的增長路徑。
除了營銷策略的優化,產品結構的完善與渠道模式的革新,已成為企業應對短期挑戰、布局長期發展的核心方向。
從產品層面觀察,不同企業處于差異化的發展階段。敷爾佳目前主要依賴主品牌,其醫療器械類產品收入有所回調,而化妝品業務正處于成長培育期,子品牌的發展尚需時間積累。
福瑞達旗下品牌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節奏。頤蓮憑借核心產品“保濕噴霧”保持穩健增長,而璦爾博士正處于產品迭代周期,新品效應有待進一步釋放。
貝泰妮在主品牌之外,正積極培育璦科縵、薇諾娜寶貝等新品牌,其多品牌矩陣戰略已初見成效,顯示出從單一品牌驅動向多元化發展的健康轉型。
與此同時,渠道結構的演變同樣促使企業加快調整步伐。敷爾佳此前優勢明顯的線下渠道(醫美機構、藥店)營收占比有所調整,目前約占19.5%,公司正在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更均衡的渠道組合。
在抖音等新興平臺,包括敷爾佳在內的多家品牌都在積極適應新的競爭環境,不斷優化運營策略。貝泰妮與福瑞達也注意到線上流量成本的變化,正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投放效率。福瑞達在財報中指出,線上流量紅利減退是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正在通過多種方式應對線上環境的變化。
一面是線上流量紅利的消退,另一面,線下體驗型消費開始升溫,尤其是有寬松的購物環境、可以免費試用的線下體驗店,成為了年輕消費群體的聚集地。因此,發力線下渠道依然是重中之重。
藥妝護膚領域雖不及彩妝,在線下更具體驗屬性,但也可以無限接近線下彩妝的銷售模式。《節點美妝》在線下體驗商超發現,一些國貨品牌已經在積極探索與主流商超、美妝集合店等新零售終端合作,也有一些品牌通過設立專柜、快閃店、體驗區等方式增強與消費者的互動。
另外,打造品牌自有體驗店、深化與CS渠道的戰略合作,也成為提升用戶粘性、拓展市場空間的重要嘗試。
《節點美妝》認為,如何在線上精準運營與線下體驗升級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實現渠道協同效應,將成為企業下一步發展的關鍵課題。
宏觀來看,國貨美妝行業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節點美妝》認為,在這一關鍵轉型期,“八爪魚”式的國貨美妝企業,更容易穩坐牌桌。
所謂“八爪企業”,無外乎擁有品牌力、產品力、技術力、渠道力、營銷力、價格策略、投資布局和出海能力等多元優勢企業。事實上,能夠站穩國貨美妝前三的企業,尚不足以補全“八爪”,但行業競爭加劇收緊下,國貨美妝一定是朝這些方向不斷補齊。
當前市場環境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頭部品牌地位穩固,持續擠壓腰部品牌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國際大牌紛紛降價促銷,加入中端市場的爭奪。更關鍵的是,消費者日益理性,對“科學護膚”的認知不斷提升,不再輕易為營銷故事買單,轉而更加看重產品的核心成分與真實功效。這種變化推動行業從營銷驅動轉向產品驅動,對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和產品力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各企業正在研發投入上持續加碼。敷爾佳2025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5.8%,顯示出對創新重視度的提升。福瑞達研發費用率提升至4.46%,創近五年新高。貝泰妮已獲得專利281項,牽頭制定74項標準,展現出較強的技術積累實力。
不過,僅拿專利論研發并不全面,成分創新上的滯后也是拖累品牌向上生長的關鍵因素。當巨子生物憑借重組膠原蛋白、華熙生物依托酶切透明質酸構建起技術壁壘時,敷爾佳的核心產品仍停留在2018年上市的透明質酸鈉貼劑,技術迭代緩慢。貝泰妮旗下的核心品牌薇諾娜和福瑞達旗下的頤蓮品牌,也在消費市場面臨著產品創新不足,“一直都是老三樣”的困境。
按營收計,2025年上半年國貨美妝前十強企業中,前三名排位穩定,第四至第八名企業間的營收差距顯著縮小,從去年同期的8.4億元收窄至3.3億元。這種“貼身肉搏”的競爭態勢,使得腰部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接下來,腰部國貨美妝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新銳國貨護膚品牌谷雨已在今年4月啟動A股上市進程,該公司2024年的銷售額突破50億元。老牌國貨品牌自然堂也在9月份啟動港股上市進程。根據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數據,自然堂以24.48億元位列第七,介于水羊股份和貝泰妮之間。
在此局面下,藥妝的“舒適區”正加速消失。從依賴流量轟炸到深耕產品價值,從追逐短期爆款到構建長期品牌力,這場深刻的轉型注定伴隨陣痛。
企業需要持續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和運營效率,才會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優勢。對于敷爾佳、貝泰妮、福瑞達等企業而言,持續加大研發創新、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渠道效率,將有助于在變革中把握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市場日益理性,那些能夠持續創新、深入理解消費者需求、建立品牌信任的企業,將能夠更好地適應行業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的調整期,正是企業夯實內功、布局未來的重要時機。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