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貨拉拉(上市主體為“拉拉科技”)叒叒更新了上市招股書。
作為港股IPO路上的“釘子戶”——貨拉拉,在過去兩年可謂是吊足了投資者們的胃口。
一邊是品牌業務高歌猛進、平臺規模優勢盡顯,但另一邊卻偏偏就是敲不開港交所的大門,一次次地遞表,一次次地無疾而終……
相比之下,天眼查APP顯示,諸如滿幫、快狗打車等一眾后來者們,早在2021年、2022年就相繼走完了上市之路。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困住了貨拉拉?
這一次的它,又能否打破魔咒,順利登陸港股資本市場呢?
貨拉拉IPO,快賭贏了?
對于貨拉拉IPO路上的“叫好不叫座”,現在投資市場的一大共識是:
問題可能出在了監管合規層面。
據招股書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貨拉拉是2025年上半年全球閉環貨運GTV最大的物流交易平臺,市場份額高達53.3%。
也是同期全球閉環貨運GTV最大的同城物流交易平臺、全球已完成訂單數量最多的物流交易平臺、全球平均月活商戶最多的物流交易平臺。
同期,按閉環貨運GTV計,貨拉拉在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更是達到了69.8%,處于絕對領先的優勢地位。
在這么一個背景下,監管合規性勢必就會成為一大關注點。
畢竟,近70%的平臺市占比,本就容易在市場競爭中偏向于“壟斷”。
更不用說貨拉拉的商業模式還決定了其不能只關注平臺經濟,還需要平衡好成百上千萬的司機和貨主們的權益訴求。
特別是司機,從招股書來看,此前貨拉拉的核心收入就來源于向司機們收取“傭金”和“折扣計劃費”。
所謂的“折扣計劃費”,可以理解為司機們向貨拉拉支付的會員“月費”。不同的會員等級對應著不同的抽傭比例,等級越高,平臺對司機的抽傭比例越低,還可能享有優先派單等權益。
以深圳市場(同城貨運服務)為例,非會員的“無等級”司機需要繳納15%的訂單金額作為傭金;月費為209元的一級司機會員,傭金率是11%;月費為499元的二級會員,傭金率是8%;月費為709元的三級會員,傭金率就只有5%……
這種抽傭設計理論上沒有問題,平臺不僅能穩賺不賠,而且還可以收獲兩份收益。
對于業務熟練的老司機們來說,如果訂單量足夠多,那么成為更高等級會員似乎也能夠接受,總收入的增長可以抵消額外的月費支出。
但可惜在后來經營管理中,當市場競爭的α因素加入后,貨拉拉對于商業變現和司機權益保障的共榮平衡就逐漸被打破了……
暴露出的問題包括但不限于,2021年——2024年,由“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等部門多次約談提及的:平臺隨意調整計價規則、多重收費,“采用一口價訂單、上線‘特惠順路’產品等方式惡意壓低運價,損害貨車司機合法權益,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等等。
結果不必多說,在頻繁被約談、接連要求整改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對貨拉拉自然也充滿了懷疑和不信任,IPO上市失敗就成為了必然。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在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的指導下,近年來,貨拉拉們也在有意識地調整運營管理策略,不斷緩解平臺與司機對立的輿論困境。
比如自2024年以來,貨拉拉就持續實施了為司機降費、降低抽傭的政策,2025年3月,貨拉拉還進一步發布《關于推動算法公開透明、向上向善機制的公告》,首次公開核心算法規則,明確承諾定價不采用“殺熟”機制,并加大訂單補貼和降抽傭力度。
5月份的算法專題研討會上,貨拉拉再度宣布2025年以來平臺拼車、用戶出價訂單抽傭比例平均降低6%,100公里以上長里程訂單抽傭比例平均降低4%,預計2025年將降低抽傭共2.3億元……
7月,貨拉拉又簽署了《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自律公約》;8月再發公告,明確長里程訂單降抽傭方案,設定抽傭金額上限等多種保障舉措。
同時在社會保障方面,貨拉拉還表示公司正在將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至17個省市,擴圍后將覆蓋貨拉拉平臺80%以上的司機……
可以說,如果只看到這,貨拉拉幾乎是已經掃清了所有的上市障礙,整體基本面也沒有太大的硬傷了。
但偏偏意外出現了,今年9月份,市監總局突然約談貨拉拉,要求其嚴格遵守《反壟斷法》等法律規定,落實反壟斷合規主體責任,及時規范經營行為,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維護貨車司機、消費者等相關主體合法權益……
隨后,貨拉拉表態稱:(我們)全盤接受,堅決落實約談要求,立即開展整改。
這一下子就讓此次貨拉拉IPO贏面很大的局,突然又蒙了上了幾分不確定性……
“莊家”思維:貨拉拉的2.0時代?
在最基本的合規性方面頻頻“翻車”,但貨拉拉卻依然能夠獲得11輪資本投資者們的關注,靠的是什么?
一句話來說就是,足夠亮眼的業績成長性。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貨拉拉的營收分別約為10.36億美元、13.34億美元和15.93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4.0%。
今年上半年營收9.35億美元,同比增長31.8%。
這一業績表現的背后,一方面是2023年至2025上半年,貨拉拉中國境內“貨運平臺服務變現率”的連續三年下滑,分別為10.3%、9.6%和9.2%。
這實際上是平臺逐步調整收費策略,實施減費、設置抽傭上限等舉措的直接結果,也是貨拉拉對外界監管壓力的消化和回應。
以至于現在,雖然貨拉拉的“貨運平臺服務”收入規模還在增長,但同期對應的營收占比卻從58.3%快速下滑至了現在的44.9%。
但好在,另一方面貨拉拉的第二增長曲線(中國境內)“多元化物流服務”收入占比在快速增長,一路從2022年的29%增長至了2024年的33.1%,今年上半年更是達到了40.1%。
此消彼長之下,貨拉拉的業務營收結構也逐漸實現了優化調整,這或許才是其現在敢于降傭、降費的真正底氣。
不過代價也很明顯,哪怕貨拉拉已經盡可能地降本增效了,但盈利能力依然被迫承壓。
2023年至今年上半年,貨拉拉對應的毛利率分別為61.2%、57.8%和52.3%,整體出現了連續性的下滑。
如果單從數據來看,這主要跟履約成本的快速增長有關,或者說跟國內“多元化物流服務”成本的快速增長有關。
前者的成本占比,兩年半增長了13.6%;后者增長了13.2%。
對此,貨拉拉在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的解釋中也提到,受“中國內地多元化物流服務收入組合的變動,當中毛利率一般較低的線下企業服務客戶訂單增加”等影響……
在此背景下,即便貨拉拉從2022年開始就不斷壓縮優化員工成本占比,一路從9.8%下滑至了2024年的6.0%,今年上半年為4.8%。
且對應的三費(銷售及營銷、研發和一般及行政)開支也呈現出“下臺階”趨勢,即降幅基本保持同頻。
2022年,貨拉拉的營銷費用率、研發費用率、行政費用率均在19%左右;2023年,三者均下降至了13%-14%;2024年,三者又都在11%上下;今年上半年則進一步下降至了7%-10%之間。
降本的原因之一,便是招股書中多次提及的精簡/改善員工架構,優化運營效率而來的。
但就算如此,貨拉拉的經調整利潤率還是出現了波動下滑的趨勢。2023年、2024年分別為29.3%、31.4%,今年上半年則又回落至了29.1%。
所以某種程度上,現在的貨拉拉,其實是有點拿盈利能力換成長性、上市合規性的意味。
從輕重緩急的角度看,這在短期內自然是行得通的,但未來一旦成功上市,可能就需要貨拉拉重新平衡好平臺、司機和貨主們的三方利益了。
畢竟從現實來看,或許是上市遲遲未果、也或許是平臺盈利模式受到監管約束,近年來,貨拉拉的估值在業務版圖的擴張中,就已經出現了反方向的回落。
《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貨拉拉的估值已從2023年的900億元,下降至了2024年的650億元,縮水超27%。
所以,如果未來貨拉拉想要在資本市場上更進一步,要么需要重新找回盈利能力,要么就需要更大的成長性故事,來進一步釋放投資者們想象力。
不過,對當前體量的貨拉拉來說,能真正挑動資本市場神經的故事并不多,就兩點:
一是海外市場;二是布局AI自動駕駛。
對于前者,貨拉拉基本已經走上了正規。
截至2025年6月,貨拉拉的全球業務已覆蓋了14個市場超過400個城市。
雖然對應的境外營收占比并沒有太大提升,但重要的是,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GTV計,2024年境外同城公路貨運市場規模約為中國同類市場的三倍。
且2024年全球公路貨運總交易額中僅有2.4%通過數字平臺完成。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這一比例到2029年將達到3.4%。
這種低滲透率、高增長潛力的市場特征,再加上貨拉拉在境外市場貨運平臺服務15%左右的高變現率,無疑都將為其帶來更長遠的增長想象力。
但對于后者,貨拉拉似乎就有點落后了。
現在貨拉拉對AI技術的探索和應用,更多集中在了互聯網貨運平臺算法上,招股書中有關“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的字眼卻幾乎沒有出現。
整體似乎缺乏一種FOMO(害怕錯過)情緒。
但在實際投資中,對于未知的新鮮事物,大廠們幾乎都是寧錯過,不放過,害怕被顛覆。
比如ChatGPT出來時,百度緊跟著就推出了文心一言大模型;比如美團閃購做大以后,阿里、京東外賣們也迅速加碼跟進;又比如sora爆發后,快手、字節們立刻就拿出了“可靈”“即夢”……
那么現在看著武漢滿大街跑,且已經實現盈虧平衡的蘿卜快跑,貨拉拉們是不是更應該提前做好戰略準備呢?
寫在最后:貨拉拉的創始人周勝馥曾做過數年的職業德州撲克手,在牌桌上的生涯,甚至堪稱現實版的“賭神周潤發”“賭俠劉德華”。
也許見慣了太多激進的代價,所以當回到商業層面時,反而造就了現在貨拉拉在自動駕駛布局方面的保守謹慎。
但畢竟和彼時牌桌上的地位不同,現在的貨拉拉不再是需要精準計算每手牌賠率的“閑家”,而是手握行業重籌、定義游戲規則的“莊家”。
莊家們的勝利之道,就在于敢于運用手中的“無限火力”優勢,果斷押注未來,從而覆蓋每一個可能致勝的賽道。
所以這一次,貨拉拉們們要做的不是跟注,而是徹底的洗牌……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