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的旅行照片還沒曬完,為了出片特地買了大疆云臺相機用戶,就破防了。
10月9日,大疆官方渠道對旗下多款產品進行大幅價格調整。原價3499元的明星產品Osmo Pocket 3,價格直接斬落近20%;Mini系列無人機,最高降幅接近1500元。
官方將其定義為“雙十一常規促銷”,但因其過于提前的時間點和巨大的降幅,不少新近購買這些產品的消費者被激怒,認為這屬于“背刺”。
除了想方設法退款退貨之外,社交網絡上,“大冤種”的自嘲與憤怒的聲討交織,大疆也順勢被送上熱搜。
如果僅看產品本身的功用,這些剛剛完成了首次使命的大疆相機們當然是無可挑剔的。然而,一張降價海報,并不足以說服這些卡點買的用戶“早買早享受”。
某種程度上,反而是他們買得太晚,剛好趕上了這個市場新舊交替的重要拐點——這種時候,品牌最容易有動作。
大疆“傳說中的新品” Pocket4 已經吊足了用戶胃口,真正的高頻用戶也在堅持著一樣的觀點:兩年了都沒買3,不差繼續等這四五個月。
對正在準備進入這個領域的其他數碼品牌來說,這次出圈倒未必是一件壞事。起碼,會有更多人期待大疆之外,還能有品牌整頓一下市場秩序。
解剖這場背刺
用戶憤怒的情緒,首先源于時間點的精準。
10月9日開始的降價,恰好完美錯開了絕大多數用戶的“7天價保期”。無數為了國慶出行而在9月底下單的消費者,發現自己與數百乃至上千元的差價,只隔著一個無法逾越的假期。
大疆官方給出的“雙十一促銷”解釋,其實頗為合理,因為當下確實正是部分電商平臺進入“雙十一”的節點。而節后促銷也很容易激起消費者的新鮮感。
只不過對于聲稱“背刺”的用戶來說,這種說法就像經過計算的切割。因為不少用戶在意的點,真正的風暴眼,其實是渠道的混亂。
線上渠道的用戶,尚能依據平臺規則,在7天價保或30天無理由退貨的條款中尋找一個彌補損失的機會。
盡管部分線上官方店一度以缺貨為由拒絕價保申請,但在清晰的平臺規則下,消費者仍有博弈的籌碼。
真正的困境,籠罩著那些信賴品牌而選擇線下購買的消費者。
遍布于高端商場、門頭懸掛著巨大DJI標志的門店,在消費者眼中,顯然與品牌官方無異。然而,當降價發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直接露出了“授權體驗店”的本來面目。
據紅星新聞等媒體報道,售后政策的差異,在此刻被無限放大。部分門店承諾對7天內的訂單退還差價,一些門店則創造出“7-15天退80%差價”的復雜規則,更多的,則是沉默。
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渠道的復雜性。
大疆的線下體系,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信息差。他們中的部分人還愿意繼續購買大疆產品,但也明確表示以后不會再考慮線下買電子產品,因為得不到相應的保障。
這個信息差的影響可大可小。用戶基于對大疆品牌的信任而進店消費,卻在需要品牌負責時,被告知交易的主體是獨立的經銷商。
他們去找經銷商,后者背負著更高的拿貨成本與經營成本,在沒有品牌方補貼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跟進線上的降價幅度。
一個看似簡單的售后問題,變成了踢皮球。
稀缺性的消失
價格的跳水,僅僅是點燃用戶情緒的導火索。如果這是一次普通電子產品的常規降價,市場的反應絕不會如此劇烈。
真正的問題,源于大疆為Pocket 3這款明星產品親手構建,又親手打散的“稀缺性神話”。
自2023年發布以來,Pocket 3在中國大陸市場便成了一種稀罕貨。
一方面,它是網紅產品、社交貨幣、旅拍神器,擁有消費者賦予的“一個LOGO增質感”的獨特價值,以及優秀的視覺表現。
但另一方面,其標準套裝在官方渠道幾乎永遠處于“暫時缺貨”狀態,消費者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在固定時間點參與搶購,成功率極低。
不少消費者于是只能購買價格更高的全能套裝,同時因為炒作空間的存在,他們也會去二手交易平臺專門購買黃牛加價了幾百元的產品。
這種炒作可以說和大疆無關,但由官方主動或順勢而為的“控貨”,確實成功地為Pocket 3塑造了一個硬通貨的形象。當黃牛手中的現貨成為急用者唯一的選擇,消費者還是會怪罪于大疆。
此外,市場稀缺性也帶來了巨大的無形營銷價值。
它不僅維持了產品在社交媒體上的高熱度,還為購買行為本身賦予了額外的情緒價值。就連蹲點、加價這種為了獲得這份稀缺性所付出的時間、精力與金錢成本。也會在用上之后變成產品記憶的一部分。
所以,當降價的消息傳來,產品的二手殘值影響倒是其次。這些用戶為獲得這件產品所做的糾結、得到的快樂都瞬間清零,才最讓人難熬。
給價格戰打個預防針
對于一家高度了解市場的商業公司而言,這樣大規模的輿論討論,大疆不可能沒料到。做出這個被用戶吐槽“不體面”的決策,背后必然有比維護短期用戶口碑更重要的戰略考量。
如果結合大疆所處的賽道來看,這不是一次草率的促銷。
問題來自大疆看似穩固的護城河之外,那些正集結的對手。在手持影像設備領域,戰火已然點燃。
影石(Insta360)作為新銳力量,不僅在全景相機賽道與大疆展開肉搏,更以孵化子品牌的形式,將戰線延伸至大疆的核心腹地——無人機市場。
而短期看更具威脅的,是來自手機行業的跨界打擊。OPPO、vivo等年營收數千億的龐然大物,已公開宣布立項手持智能影像設備,計劃于2026年發布產品。
手機廠商的入局,對大疆而言是完全不同量級的挑戰。即使說它們的光學技術積累和算法調校經驗,在手持設備領域不一定能有最好的效果,還有兩個問題,是絕對繞不過去的。
一是供應鏈議價能力,二是龐大的用戶基礎盤。
比如Pocket 3產能初期的核心瓶頸,那塊一英寸影像傳感器為例,手機廠商大概率能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獲得更穩定的供應。
而針對用戶,由于手機廠商已經連續卷了好幾年的影像,同時熱衷于出品各種周邊,當它們推出更專業的影像設備時,能撬動的社交話題和用戶圈層,是明顯大于大疆的。
最起碼,在降價這件事上,手機賽道已經發生過很多次背刺事件。消費者也早已習慣了“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的敘事。
而在Pocket 3所處的賽道,消費者顯然更難認可這種降價的發生,也不會主動去理解之前Pocket 3之前價格堅挺的兩年對現在來說意味著什么。
在風暴來臨前,主動構建一道價格的護城河,是大疆一個理性的戰略選項。通過這次大幅降價,大疆試圖有可能會達成兩個核心目標:
第一,在“傳說中的Pocket 4”發布前,快速清理現有庫存,減輕迭代壓力,同時也算得上一次造勢;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將Pocket 3的價格打入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區間,提前拉高潛在進入者的門檻。
這是因為一個行業垂直度最高、話語權最大的品牌,基本可以視為產品的守門員。當用戶能以2799元的價格購入標桿產品時,任何后來者都必須在定價策略上做出艱難的權衡。
大疆說這是門檻,那么它就會真的成為未來友商定價的門檻。
用部分存量用戶的短期口碑,去給未來的潛在對手設置一個界限,甚至還能拉攏一些對更新換代不敏感的用戶,鞏固市場份額,這套理論到底算好還是壞?或許只有當未來的競爭真正來臨時,市場才會給出最終的答案。
來源:松果財經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