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DeepSeek的爆火讓產業圈迎來一波全民狂歡。很多行業或主動或被動地被AI影響,拿到了大量商機,銷售電話被打爆。
BI是其中一個典型。這個曾經專注于數據分析的行業,和AI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思邁特CEO姚詩成告訴松果財經,當時那種氛圍中,不少客戶涌入后臺,紛紛表示今年預算重點在AI:“很多時候你過來直接聊BI,客戶會說‘暫時不是我最關注的事情,我今年重點在關注AI’”。
客戶在“挑”產品,被送到眼前的AI成了新解藥。大半年過后,一個殘酷的問題浮出水面:有多少商機真正變現了?
思邁特其實拿到了一個不錯的結果:落地了百余個項目,大部分來自新客戶,在IDC技術評估中也全面領跑ChatBI廠商。自去年推出由生成式AI技術支持的Smartbi AIChat白澤以來,這款產品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為思邁特的第二增長曲線,AI驅動BI智能化升級得到了完全具象化的解釋。
但此時,姚詩成不認為這就是一切的答案。他,或者說思邁特,在這波浪潮中看到了一個更深層的行業困境:客戶挑產品,說明并不是缺產品,而是對“讓數據真正輔助決策”這件事存有疑問,不管是傳統BI還是新的ChatBI,產品只是解決問題的形式。
而思邁特看到本質的時間,還遠早于這一波AI浪潮。從2019年技術路線的轉折,到2022年大刀闊斧的全面變革,從精細化管理到組織重構,這家公司在過去幾年重新定義了自己的戰略路線。直到今年,這場變革才開始顯現成效。
毫無疑問,這是一條更難的路。一家ToB公司基于內驅力完成了自身的系統性重構,然后在一個剛好的時間節點上接住了技術浪潮帶來的增長效應,在各行各業都大談存量時代的今天,這構成了一個極其獨特的、逆勢增長的案例。
清醒的覺察
2021年,一個不太被察覺的轉折點悄然而至。這一年之后,姚詩成開始在客戶溝通中頻繁聽到不同以往的聲音。
“21年之前,客戶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目的是更好地創新和開源,”姚詩成回憶道,“但從21年、22年開始,客戶的數字化建設出發點基本都轉向了降本、節流、合規和風控。”
市場從增量擴張進入存量競爭,客戶不再為概念買單,而是開始算賬,追問投了錢為什么用不起來,或者擔心白花錢。
在BI領域,這逐漸體現為一個更明顯的問題:用戶看完了數據,然后沒有了“然后”。
AI崛起后,傳統BI關注度出現下降,生成式AI驅動的ChatBI站上高峰,為之帶來了一定改善。只要說出你的需求,系統就會返回一系列看似嚴謹詳細的研究,這太符合外界對數字化智能的想象了。
但在姚詩成的敘述中,這波浪潮背后隱藏著更深的問題。
“智能用數場景中,排名第一的一定是準確。數據不準確,就不可用。”準確性、穩定性、安全性、擴展性這四大問題沒解決,客戶就永遠停留在“敢用不敢信”的狀態——能聊天不等于能輔助決策,這是ChatBI最致命的硬傷。
更棘手的是,市場還出現了虛火。就算商機擠爆后臺,在興趣泡沫當中,如果不能快速精準識別能夠最后買單的潛在客戶,就會消耗大量優質的售前資源和成本。
客戶到底需要什么?怎么看待當下BI的價值?問題的根源不在技術,而在認知。技術升級不會讓BI萬事大吉。思邁特并不贊成唯工具論、唯產品論。
很多企業把BI當成純技術工具,但姚詩成認為它至少應有三層價值:技術工具、管理工具(Boss工具,賦能領導層決策)、業務工具(助力基層提升效率)。針對不同層級必須提供匹配的差異化服務,“對技術人員要配套使用服務,對管理人員產品要有更高易用性,對業務人員還要通過場景化培訓,教會他們在場景中使用工具”。
傳統對數字化建設認知的不足還帶來了方法論的缺失,其失敗經驗往往表現為針對數字化建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規劃差、落地難。對此,思邁特從上千家客戶實踐中提煉出三條建議:以終為始指導建設規劃,從業務視角而非技術視角出發;小步快跑,用MVP方式先做出標桿,探索經驗;持續賦能,構建數據文化和數字化思維。
而在這些問題之上,則是從“建”到“用”的鴻溝——客戶需求已從能看得見升級到用得好,但很多企業缺乏持續運營能力,導致系統建完成了擺設。
這套認知框架指向一個本質命題:BI的發展早就脫離了技術競賽的范疇,現在要比拼的,而是誰能真正幫客戶把數據用起來。這種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積累,而思邁特也并非一蹴而就地重塑了自己。
一場系統性重構
“我們到今天還在變革期,前三年是調整期,去年到今年是鞏固或發展期。”姚詩成坦言。
在他的表述里,驅動變革的是三重因素:
外部市場從增量轉向存量,客戶需求從“建”轉向“用”,內部經營理念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質量和健康成長。
變革的核心落在聚焦產品化。“我們明確了以產品化為核心的業務戰略,讓資源更聚焦。”姚詩成解釋,“有所為有所不為,并不是所有客戶和行業都是當下的重點”。這意味著,產品是載體,技術、組織乃至業務戰略的系統重構,才是變革的“靈魂”。
為了讓變革貫徹到底,從2023年起,思邁特開始將自己打造成“全數字化經營、運營的公司”,因為只有自己的數字化到位了,才能更加理解客戶。每個部門、每個項目都能用數據清晰地看到毛利率、銷售成本、交付成本等過程指標,這些數據和趨勢能解釋思邁特業務變革的成效。
如果說戰略聚焦是方向盤,那么技術路線就是發動機。盡管在外界看來,是AI改造了BI。但其實思邁特的差異化源于2019年V10版本的戰略性選擇——采用數據模型和指標架構,并自此和業界很多廠商走上了不同的路。
這在根本上增強了BI對應用和業務的價值,而不是只起到統計分析的作用。“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更多時候一定要拆成層層指標才能衡量,這個指標體系構建是從上到下層層戰略分解,結合從下到上層層融合,這才是企業經營管理中天天都在應用的事情。”姚詩成說。
這層積累正是今天思邁特在主導Agent BI發展時能“懂業務”的關鍵。
當其他廠商用大模型做簡單對話時,思邁特的Smartbi AIChat白澤已經融合了基于指標模型和數據模型的綜合能力。“你調用的是數據模型和指標模型里的數據,對質量可以完全有保障。”姚詩成強調,這是準確性排第一的底層支撐。
姚詩成形象地解釋:“你可以把ChatBI拆開來看——Chat加BI。Chat是AI的能力,是大模型的互動能力。但為什么叫Chat BI?BI背后是客戶數據質量的水平。真正做好了BI建設與應用,數據質量肯定是不會差的。”
“今天思邁特在AIChat產品中,基于數據模型和指標模型的BI能力融合,也是我們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實踐中,思邁特采用務實的“AI+BI雙軌策略”:有數據基礎的客戶直接上AI,充分利用積累;數據基礎不具備的先上BI打好基礎,再上AI。這避免了跨越式發展的風險。
近200個POC實踐,也讓思邁特形成了獨特的精細化打法。在項目管理上,研發與一線組成聯合項目組,對每個AI項目從線索到交付全程獨立管控,快速與客戶達成有效溝通。
這種管控在今年尤為重要。DeepSeek爆火后帶來的商機泡沫中,思邁特通過有效篩選避免了公司優秀售前資源的浪費。同時,AI產品基本每月更新一次,與傳統BI一年一個大版本形成強烈對比,“我們把POC經驗和項目交付的方法論每個月快速總結和提煉,為下一次的客戶服務提供更豐富的建設經驗”。
而在如此多的策略迭代中,姚詩成提到,思邁特有一個看似反常識的決定:今年基本沒招任何專業AI人員。相反,思邁特選擇通過內部認證體系提升現有團隊AI能力。
具體來說,從銷售到售前,再到交付,思邁特從多個維度構建了一套嚴格、完善的體系,讓每個人員都具備充實的認知,“都必須嚴格通過認證,持證上崗”,追求更高的專業性和敏捷性。
通過這種方式,思邁特優先實現了內部能力的轉化,而非依賴外部招聘。對它所在的領域而言,這種短期聚焦實現現有團隊能力升級的戰略選擇,更加適應快速融合的業務需求。按姚詩成的話來說,是組織能力滿足新的業務需要和市場需要。
“如果我們自己的知識都不能很好掌握,很難把BI和AI融合起來。”同時,思邁特還在推動各崗位學會用AI工具,培養AI認知,“這樣才便于我們更好理解客戶的AI訴求,也能更好展現我們BI加AI的差異化優勢”。
這些規則折射了思邁特綜合能力持續提高的原因:和有可能被外界牽引的技術升級相比,組織能力和行業認知必須自己長出來。而這樣的組織,將有更強的能力,讀懂客戶的心聲。
從供應商到合作伙伴
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答案。思邁特今年又新增成交了幾十個AIChat項目,都與其組織能力提升、擠掉了中間環節的泡沫有關。
并且,煥然一新的思邁特變得更適應這個存量時代的增長要求——從客戶結構變化來看,其AI合同大部分來自新客戶,說明產品力突破了原有圈層。
服務數千家老客戶積累的行業Know-How,正成為新業務增長的護城河——“這些都是各細分領域的大客”,在金融、央國企等最嚴苛場景中打磨出的產品力,是難以復制的壁壘。
從這個角度來看客戶的買單,姚詩成提到:“客戶購買的驅動力一定不是技術和產品,最直接購買的是服務和能力。”這個區分很關鍵,它意味著思邁特從產品供應商升級為價值合作伙伴。
而此時再結合思邁特的變革經驗和服務實踐,我們看到了一條非常清晰的、陪伴客戶“升級打怪”的路線。
首先是持續輸出最佳實踐和方法論,幫客戶解答他只是關注但不知道怎么做的問題,比如針對AI產品,輸出AI路線選擇標準、產品功能關注點、方案,讓客戶對AI創新從關注到落地有系統性認知。這種方法論又會不斷迭代,更好地服務未來客戶。
第二是場景化培訓,先讓業務人員用得好,“不僅使用好工具,還要幫助客戶在場景中去使用工具”,一邊賦能客戶在日常工作中深挖更多需求,一邊也讓產品覆蓋到更多的人群。
最后則是持續不斷地更新自己。比如商業模式創新,提供訂閱、租賃、直接購買服務等多樣化選擇,降低客戶決策門檻;或是內部能力的更新,從銷售到研發,都要錨定客戶不斷升級的業務訴求。只有走出一致的步伐,才能真正當好合作伙伴。
“我們一直希望能成為客戶優秀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供應商。”姚詩成說。這不是口號,而是貫穿每個細節的理念。
至于為何會形成這種認知領先,則源于思邁特對數字化本質的深刻理解。姚詩成給出了關鍵判斷:“信息化更多是在提升流程效率。但數字化最大的不同,是基于數據運營驅動的建設和應用,這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數據價值。”這意味著數字化不是把線下搬到線上那么簡單,“因為真正全面貫徹執行的過程中,它會涉及業務、組織、流程的重構,是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
客戶需要以終為始,從用的視角、從業務的視角來指導建設,用小步快跑來構建每一個企業數字化的MVP,然后快速復制擴大,邊建邊用,最后在建設過程中匹配賦能運營推廣的服務,來不斷構建企業數據文化的氛圍。
這個過程,思邁特將始終跟隨,共同跨越。
結語
從2011年思邁特成立至今,行業風起云涌。報表工具進化成決策系統,信息化讓位于數字化,數字化又被智能化重新定義。每一輪技術浪潮都會重新洗牌,每一次客戶需求的躍遷都會淘汰一批玩家。
如今這個節點尤為關鍵。客戶正懷抱熱情接納AI新事物,但熱情褪去后,留下的只有兩種結果:要么系統成了擺設,要么數據真正驅動了決策。
這中間的分野,不在于誰的技術更先進,而在于誰真正理解了行業、洞察了需求本質,并完成了從戰略到組織的系統性重構。
姚詩成說,外界可能以為機會在變少,其實是各方能力的不同在放大。曾經的競爭只需要效率,看誰跑得快,但今天要比拼更深度的能力。為客戶提供獲得感、共創價值,將成為最終衡量戰果的標尺。它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新的機會點。
來源:松果財經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