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品 | 異觀財經
作 者 | 夜叉白雪
近日,中國飛鶴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從披露的數據看,營收同比減少9.4%、毛利同比減少17.8%、凈利同比減少46%。連續四年穩居嬰幼兒配方奶粉全球銷量第一的飛鶴,如此業績很難不引發市場擔憂,其未來成長性堪憂。
業績滑坡加速中
最近幾年,飛鶴營收和凈利潤雙雙承壓。2021年營收增速放緩,之后連續兩年營收負增長,2024營收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速僅為6.2%。進入2025年,飛鶴面臨的業績壓力不斷增大。
營收方面,飛鶴上半營收91.5億元,同比減少9.4%。

對比之下,伊利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4%至619.3億元。伊利表示,“嬰幼兒奶粉業務已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根據媒體報道,伊利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市場份額躍居全國第一。
不同概念之下,飛鶴和伊利是不同的“第一”。但從側面可以看出,伊利嬰幼兒奶粉業務很可能是飛鶴的“勁敵”;貝因美上半年收入13.6億元,同步減少4.4%。
如今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已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飛鶴想要守住自身的行業地位,越來越難。
凈利潤方面,飛鶴上半年期內凈利10.3億元,同比減少46%。

相比之下,伊利上半年凈利潤同比減少4.4%,扣非凈利提高31.78%;貝因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44%。
值得一提的是,向來投重金在營銷上的飛鶴,今年上半年營銷開支同比減少近4億元,這部分省下來的營銷費用,是否意味著給飛鶴釋放了近四成的利潤呢?
飛鶴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營收結構單一。
飛鶴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幼兒配方奶粉產品銷售收入、其他乳制品收入和營養補充品收入。一直以來,飛鶴的收入主要來源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銷售收入,該部分收入為飛鶴貢獻了超九成收入,收入依賴單一業務,抗風險能力弱,新出生人口減少導致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的萎縮,重點依賴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銷售收入的飛鶴已失去成長性。
其次,重營銷,輕研發。
飛鶴的銷售費用多年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飛鶴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達到52.6億元、67.3億元、65.4億元、67.1億元;而在2024年,飛鶴該項支出同比增加7%至71.8億元,營銷費用率略有上升。
今年上半年,飛鶴在營銷方面的開支31.7億元,同比減少10.2%,營銷費用率為34.7%,略低于上年同期35%的費用率。

今年上半年,飛鶴包含研發費用在內的行政開支同比增長4.7%至7.7億元,飛鶴上半年營銷開支是行政開支的4倍之多。
2021-2023年,中國飛鶴研發費用分別為4.26億、4.93億和6.11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87%、2.31%和3.13%,雖然研發費用有所提升,但相比銷售費用,實在微不足道。
最后,產品質量遭質疑。
中國飛鶴也多次因質量問題被投訴。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17日,中國飛鶴投訴量高達2635條,而競爭對手貝因美也只有464條投訴信息。中國飛鶴的投訴量是貝因美的5.7倍,中國飛鶴的投訴量遠超同行。
多位消費者表示所購買飛鶴奶粉發現異物、虛假宣傳等。涉及產品包括飛鶴星飛帆、飛鶴卓睿等。消費者從飛鶴奶粉發現蟲子、黑色雜質、蟲子、黑色線頭等。有消費者表示,在京東商城購買的飛鶴奶粉存在黑色結塊,商家拖延、京東客服不處理。更有消費者孩子在吃過有異物的奶粉后身上起疹子、哭鬧不止,醫院檢查后確診皮炎、急性腸炎。? ? ? ? ? ? ? ? ? ? ? ? ? ? ? ? ? ? ? ? ? ?
食品安全無小事,尤其在有著更高標準、更嚴要求的嬰配粉行業。
當然,飛鶴業績承壓也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近年來,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已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新生兒出生率持續下滑,2016年到2024年,我國每年出生人口分別為1883萬人、1765萬人、1523萬人、1465萬人、1200萬人、1062萬人、956萬人、902萬人和954萬人,雖然2024年去全年出生人口較2023年有所增長,但出生率下滑整體趨勢并未改變。人口紅利消退,低生育率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市場總量持續收縮是最大基本面風險。
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總體繼續呈現下滑態勢。根據AC尼爾森數據,2024年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額下降7.4%,銷售額下降幅度有所收窄,相比較2023年,下降幅度收窄2.4%。
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的競爭,已從增量變存量,國內外奶粉品牌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存量競爭時代,飛鶴所在高端行業競爭加劇。飛鶴的“星飛帆”曾是國產高端奶粉的代表,但近年來,伊利金領冠、君樂寶、澳優等品牌紛紛推出高端產品,價格帶與飛鶴高度重疊。同時,外資品牌如惠氏、美贊臣、A2等通過降價促銷搶占市場,飛鶴的高端溢價優勢被削弱。
經濟環境變化下,消費者對高端奶粉的價格承受力下降,性價比成為重要考量。競品(尤其部分外資品牌和新銳國產品牌)的降價促銷加劇了價格戰壓力。
飛鶴依賴的高端化和營銷驅動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