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曉漁
編|徐鑫
9月16日,在中國質量(南京)大會上,第五屆中國質量獎揭曉。海康威視憑借“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獲得第五屆中國質量獎。
作為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獎項,中國質量獎含金量極高,它設立于2012年,旨在通過樹立先進質量標桿,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和創新成果,來不斷提高我國質量水平。這一獎項本身就是指揮棒和風向標。
海康威視獲獎,一方面意味著海康威視長期以來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和成果獲得了認可,目前海康也是浙江首個獲得該獎項的制造企業。
另外,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質量獎授予海康所蘊含的風向標意義。
業界觀察,海康此次獲獎的“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基于自有智能物聯核心技術打造,可以視作在智能化發展新時代,制造企業創新性地運用智能物聯感知核心技術,融合業界先進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方法,以質量變革創新的探索。
這種探索模式最終從眾多參選單位中脫穎而出,表明海康的努力契合了當今中國制造的時代命題,同時被認為具有廣泛的可復制價值和推廣借鑒意義。
那么,海康威視的“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在當前制造業發展背景下它又具有怎樣的復制推廣價值和意義?
01
智能物聯新時代,
質量管理呼喚數智升級
質量管理一向是制造領域的關鍵命題。優秀的質量管理,對企業來說是生存和利潤的基石,對國家而言則是國際聲譽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
過去十余年,中國制造業的質量管理受市場需求波動和宏觀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面臨了一系列新命題,質量管理也走到了新的歷史節點。
你可能聽過服裝行業的“小單快反”。
品牌們不再按照單款至少500~1000件的生產制造模式,而是低至50件甚至30件的小訂單,快速把產品推向市場。極小的訂單在極短的生產周期里能快速響應市場熱點,從而降低庫存風險,提升銷量轉化效率。
“小單快反”,一方面呼應了服裝行業里消費需求的變化。隨著市場供給高度豐富,消費者們需求開始分層。整齊劃一的大路貨已經很難吸引消費者們的眼光,更個性化、更貼近獨特的圈層審美的產品才有可能殺出重圍。
不獨服裝行業這樣,在制造業許多細分領域都在呈現出“訂單碎片化、品種增多、單批變小”的趨勢。比如汽配行業,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爆發,不同車型配件種類型號繁多,且每種配件的需求量也在變小。許多汽配企業也需要面對和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規模化生產。
海康所在的安防和智能物聯行業也是如此。這種“多品種、小批量、大規模定制”的制造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不要小看它,它給生產制造帶來的考驗是巨大的。海康自身就感受到了市場小而零散的訂單導致產線切換頻繁的挑戰——電裝SMT貼片產線平均每條每天就要換線18次,最高切換可以達到40多次。
如何在這種制造模式中確保質量和效益?新形勢面前,傳統的質量管理體系已經亮起了紅燈。市場呼喚一套能敏捷響應碎片化需求,同時能交付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可控性產品的質量管理體系。
此外,在宏觀環境層面,過去十幾年,中國制造也在步入新發展階段,質量效益也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戰略位置。
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躍居全球第一,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后,國家戰略層面顯著加強了對制造業質量和效益問題的關注。速度和規模之外,如何突破質量效益瓶頸,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質造”,成了中國制造業的核心命題之一。
內生需求和宏觀戰略演進的同時,質量管理領域迎面撞上了一個智能物聯的新時代。
其實,工業革命以來,各類信息手段就被廣泛地應用在提升管理水平上。比如電子表格、數據庫到后來的質量管理系統(QMS)都曾極大地提高了質量數據的記錄、存儲和查詢效率,質量管理的精細程度和反饋速度相比此前也都發生了巨大的升級。
但業界發現這些此前的信息化手段并不能完全解決中國制造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要求。僅以質量數據為例,生產現場普遍存在數據斷點和豐富度不足的問題。
而要做到生產過程的實時質量感知、生產設備的狀態監測,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單靠傳統信息化手段并不夠,必須要有物聯感知、AI、大數據等智能物聯技術的協同。
正是在自身的生產實踐中深刻感受到了“多品種、小批量、大規模定制”的痛點,隨著物聯感知、AI等技術發展,物聯網進入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嶄新階段,海康威視基于自身積累的深厚的AloT(智能物聯)技術體系,沉淀出了一套“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
02
海康威視靠什么
打造“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
海康威視“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融合了業界先進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方法,又結合了自身業務特點。質量管理不再只在交付環節滿足客戶需求,而成為貫穿企業數字化運營全過程的系統工程。它也重塑了價值從創造到交付的流程,系統呈現了海康作為一家數智化企業的經營方法論與發展理念。
據介紹,目前這套全流程質量管理模式,不局限在生產制造環節,而是覆蓋和聚焦數智研發、數智供應鏈、數智營銷、數智服務等核心業務過程,形成了端到端全流程質量管理。
以數智供應鏈為例,多年來,海康威視“以己為田”,將自己的技術用于自己,在制造基地的各生產環節就應用了大量的自研技術和產品,支撐業務管理與改善,為制造業的進一步數字化、智能化奠定基礎。
面對產品種類3萬余種,日均訂單近萬個、定配置比例高達75%的生產難題與挑戰,海康建設了APS、MPM、MES、WMS、SRM等數字化系統,并開發和集成了大量的自研智能算法,實現了需求預測、智能排程、智能合單、智能工藝生成、智能維修指引、異常智能分析等業務的智能化應用,構建了從訂單到交付全過程的數字化連接和智能化應用,讓訂單交付更敏捷、更高效。
海康還基于AI開放平臺,結合自研的智能相機,探索使用“視覺+AI”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智能檢測,在來料、裝配、測試、包裝等不同環節,鋪開諸多AI應用,以提升生產效率、保障產品質量一致性。
隨著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海康推出的觀瀾工業大模型也加速應用到工業一線。在海康桐廬生產基地,今年觀瀾工業大模型已規模化落地,進一步降低落地成本,加快部署速度,提升了智能效果。
海康威視桐廬制造基地。
以包裝環節為例,配件較多的產品包裝時往往容易錯漏放配件。傳統方式是專門設置前置環節,由人工提前將配件按組數好,分類放置,做好配件物料齊套管理。
有了觀瀾工業大模型之后,大模型自動檢測包裝時人員拿取相關配件的動作和位置,判斷包裝配件是否放置齊全。如果檢測到拿取配件動作缺少,系統會實時提醒。它省去了配件物料齊套管理的工作,又能保障產品質量。
類似的防錯漏場景還有很多,比如螺釘漏打、導熱墊漏放、風扇裝反、把手漏裝、PE孔墊有無、絲印LOGO缺失等,都可以用觀瀾大模型來進行裝配錯漏檢測。目前,大模型檢測準確率穩定達99%以上,顯著了降低質量風險與返修成本。
這些案例顯示,數據與智能,正成為驅動卓越質量的核心引擎。其中,海康大量自研的感知設備又成了數據和智能的基礎。基于大量的智能感知設備才有更完整的質量數據,將數據與AI大模型等技術深度融合,質量問題才能做到了早預判、早發現、早決策、早解決。
可以說,這一質量管理模式能成形,海康在物聯感知領域雄厚的能力儲備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二十多年前,海康從可見光感知技術起步,一路積累,逐漸拓展到X光感知、紫外感知、紅外感知、毫米波感知領域。廣泛的感知能力與多維感知融合應用,極大地拓展感知邊界,讓機器具備“眼耳鼻舌”等各種感知能力,能更好地采集、管理各類數據,助力實現物理世界的數字化。
而AI能力上,海康又有長期布局。2006年,海康組建智能算法團隊,探索智能化技術,之后也率先將AI產品化落地。兩年前推出海康觀瀾大模型,賦能行業場景。今年觀瀾工業大模型面世,專門針對工業AI落地“碎片化、高門檻、難復制”等痛點推出。
正是這些長期的投入下,海康探索出“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
03
與時代同頻,
具備可復制推廣價值
這樣一套運用自主研發技術,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又融合業界先進經驗的質量管理方法論,到底它的可復制推廣價值何在?
從海康體系內的應用效果看,它對企業的質量提升效果顯著。據介紹,海康的質量管理體系成熟度從2020年的82.66%提升至2024年的86.75%,客戶滿意度從2020年的87.15%提升至2024年的91.61%,同時開箱不良持續降低。
這套質量管理模式還成為了海康創新的重要牽引。比如它顯著優化了研發效率,在“多品種、小批量、大規模定制”制造模式的挑戰面前,能讓海康持續推出和迭代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具有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和高可控性的產品,極大支撐了海康從視頻監控到安防,再到場景數字化戰略的不斷突破。
它也在海康的創新子業務體系內實現了復用和推廣,推動了海康機器人、螢石網絡、海康微影等主要創新業務在行業的領先發展。2024年,公司創新業務整體收入224.84億元,同比增長21.19%。
同時,這套質量管理模式還在走出海康。針對不同行業的差異化質量管理需求,海康形成了物聯感知技術與AI相結合的智能工業質檢數字化產品解決方案以及圍繞生產制造過程管理的場景數字化解決方案等能力,對外輸出。
這些方案覆蓋了質量管理的來料質量、制程質量、成品質量等環節,已對外輸出到了電子電器、汽車、汽配零部件、機械裝備、食品、制藥、水泥建材等多個行業。
以融合光譜煤質快速分析儀為例,海康威視和國家能源集團聯合研發這款新型設備,創新性地將近紅外與X射線熒光光譜融合,并結合AI算法,為煤炭質量檢測帶來重大技術突破,也在20多家煤炭相關企業落地應用。
相較于傳統至少8小時的檢測周期,實現了實時的煤質信息精準、在線獲取;同時,樣品代表性指數級增強,單列車的檢測煤量可達1噸以上,是傳統1克煤樣檢測量的百萬倍;全程實現自動無人干預,改變了傳統采樣、制樣、化驗的復雜流程。
還有海康睿影X光智能缺陷檢測產品,它能基于X射線透視成像、大模型、圖像處理等技術,構建從宏觀(毫米級)到微觀(納米級),從2D成像到3D成像的高精透視檢測能力,在工業生產中智能化檢測異物、缺陷。
比如在喜多多集團泉州工廠,海康睿影X光缺陷檢測系統引入后,能“透視”到罐體內部,解決金屬罐側壁、拉環、底部等對X光檢測的干擾,提高檢測精準度的同時,還能跟上1分鐘650個的“快節奏”,助力高效地完成食品生產質檢工作。
這類新解決方案的對外輸出,也是在呼應來自中國制造業廣袤現場的需求。
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從跟隨者到領跑者,質量和效益是重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因素。
這一背景下,廣大制造企業勢必將對質量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而海康的“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因此也具備了某種普適性。
它的端到端全流程質量管理能力,能對關鍵質量活動數據做到實時采集、智能分析、精準預測與閉環管控,從而賦能決策與管理變革,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助推產業的數智化升級。
另外,從歷史的發展歷程看,每一次技術革命,幾乎都在質量管理領域帶來了重要的范式變遷。
如何基于這波新技術浪潮,主動呼應時代特征和行業需求,為廣大制造企業提供新的解法,可能是每個技術服務商都在思考的命題。
而海康的“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創新性地運用智能物聯感知核心技術,融合業界先進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方法,是這家公司在智能物聯新時代的探索。
海康利用新的技術解決了自身發展問題,同時與制造業的時代命題同頻共振,最終也將為“中國制造”走向“中國質造”貢獻了一份來自智能物聯領域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