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識智能頻繁亮相,除了加速擴張業務,更深層次的戰略訴求或許更在于轉移負面焦點,釋放價值信號。
作者|小 梅
編輯|劉珊珊
無人物流車賽道的明星企業九識智能最近格外活躍。
九月金秋,九識智能相繼亮相各個會場。
2025年9月3日,九識攜手ALS,在馬來西亞正式啟動首個自動駕駛物流車的公開道路試運行,并在其首都吉隆坡舉辦發布活動。
9月8日至19日,2025年萬國郵政聯盟大會在迪拜召開,九識智能展示最新自動駕駛配送車輛及解決方案。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亮相上海“金彩智行.暢享未來——2025年金橋汽車生活嘉年華”,展示25款Z5無人物流車。
此外,近日,九識智能無人物流車還亮相香港“一帶一路”峰會。
這一連串的高光時刻,表面看似是一場盛大的實力演出,細究之下,卻更似一場精心策劃的“焦慮突圍戰”。
光環下,九識智能在焦慮什么?
答案藏在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知識產權訴訟,和一系列侵蝕市場信心的安全事故。
01
疑侵犯知識產權之慮
近期,多家媒體報道,九識智能涉嫌侵犯京東知識產權,對此,京東獨家回應稱,經過多方調查,京東已經掌握了大量九識智能相關侵權證據,已于2024年11月20日正式向公安機關報案。
迄今為止,九識智能對此并沒有作出任何回復。
九識智能于2021年8月成立,截至2025年9月,短短四年間,其專利布局已十分可觀。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九識智能已申請194項專利,其中大部分為獨立申請,僅有小部分為與其他公司合作申請。
速度之快,態勢之猛,令人驚嘆。
在產品方面,九識智能的推進節奏同樣令人矚目。
從成立到無人車落地,全程耗時不到半年,而同屬于第一梯隊的競爭對手新石器,從研發到亮相,用了3年左右。京東物流從2016年開始布局無人車領域,2017年6月完成首單機器人配送,2020年才完成無人配送車首單配送。
此外,九識智能的產品多次迭代與萬輛級交付,也僅用兩年半左右便達成。
這樣神速的成果落地過程,實屬少見,不過,若結合九識智能核心團隊的過往履歷,那么九識智能短時間內取得的戰果,就不免讓人產生一個合理的疑問。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九識智能的核心團隊包括創始人及CEO孔旗、聯合創始人朱偉鋮、聯合創始人兼法定代表人莊立,三人曾是京東無人車的創始班底,2021年9月至10月三人先后從京東物流離職。另外,還有至少10余名京東物流無人車及自動駕駛部門核心研發人員扎堆離職,加入九識智能。
此外,據知情人士稱,上述專利發明人包含從京東物流離職的員工。
時間上緊密銜接,核心人員高度契合,讓外界普遍將其視作“有預謀”的團隊組建與業務布局,而九識智能對此始終不回應的姿態,不僅沒能消解這份疑慮,反而讓外界對其技術路徑的合規性產生了更深的疑問。
若最終侵權被判成立,九識智能恐將推倒一系列多米諾骨牌:品牌形象崩塌、無人車銷售業務停擺、天價賠償,甚至相關責任人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這一判罰已有明確判例。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尊湃侵犯華為商業秘密案于2025年7月底塵埃落定,尊湃創始人、前華為海思技術總監張琨及其團隊14名成員,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首犯張琨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并處罰金三百萬元人民幣,同時被禁止在五年內從事芯片相關行業。其余13名被告也分別獲刑。
九識智能所涉專利數量之大、商業落地之廣,若侵權屬實,其面臨的法律后果與商業沖擊,相較判例后果或更為嚴重。
02
路權與安全困局
在此之前,九識智能在落地運營過程中暴露的路權以及安全問題,同樣一直備受關注。
路權,是無人物流車合法、安全上路的通行證。就像普通人駕駛車輛需要駕駛證和行駛證一樣。沒有路權,無人快遞車就無法上路。
除此之外,明確的路權還是保險購買與事故責任認定的關鍵依據,確保在發生事故時,責任劃分與后續理賠能夠有據可循、順利進行,對保障各方權益至關重要。
目前,在各個地方政府政策的推動和行業的努力下,無人車路權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多家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規模化路權覆蓋:新石器已獲得280多個地市公開道路路權;截至2025年8月,白犀牛已在近150個城市及地區擁有正式路權;截至2025年6月,菜鳥無人車已在全國200多城、500多個區縣取得路權。
九識智能也在這一進程中穩步推進,并推出“賦能客戶自主申請路權,配套路權回收”的路權政策。所謂路權回收,指的是若因政策導致無人車無法上路,用戶可以選擇暫停FSD服務扣費,直到恢復上路,或者扣除折舊費后退車。
截至2025年3月,九識智能已在全國29個省份和地區獲得上路資質,在200余個城市投入運營。
然而,這種“客戶自主申請+路權回收”的組合,看似給予客戶極大的自主權,實則將復雜的政策對接壓力轉移給了客戶,使現實更為復雜。
在實際操作中引發用戶群體強烈吐槽,“此種情況下,沒有路權,根本不敢買,承諾的協助溝通政府部門也成了空談。”“九識車不能上路,當擺設供著嗎?”
然而,除路權困境外,橫亙在九識智能面前的,更有安全這座必須翻閱的大山。
據公開信息,九識智能無人物流車已出現多起交通事故。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2023年底,九識無人物流車與一輛寶馬車在蘇州街頭發生擦碰;2025年4月8日,陜西咸陽,一輛九識無人物流車拖行電瓶車引起網友的關注;次日,西安一輛九識無人物流車與路邊的一輛黑色汽車發生追尾事故。
毫無疑問,快遞末端場景的道路環境是極為復雜多變的,并非結構化的高速公路或封閉園區,無人物流車需要應對的不僅是清晰的車道線,更是隨意穿行的行人、突然出現的兒童、四處穿梭的車輛、路邊臨時停靠的車輛以及寵物等動靜態障礙物。
因此,在正式上路之前,海量的、覆蓋各種極端場景的道路測試是無可替代的“必修課”。唯有通過這種近乎嚴苛的驗證,才能將技術背后的未知風險盡可能降至最低,為公共安全提供切實保障。
03
頻繁亮相,不僅僅為業務
無疑,多場景頻發的安全事故、懸而未決的路權問題,以及持續發酵的知識產權糾紛,共同構成了九識智能必須直面的系統性風險。
而競爭對手的加速狂奔,進一步放大了九識智能的焦慮。
近日,同為無人物流車頭部玩家的新石器宣布第10000臺整車正式下線交付,這一行業里程碑事件,無疑對九識智能構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這些內外挑戰將直接影響九識智能的市場價值,據市場傳聞,因知識產權事件,九識智能融資上市計劃遇阻。
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估值高度依賴合規性與成長性雙重邏輯,據《經濟觀察報》,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學因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消息傳出后的次日,公司股價大跳空,當日跌幅為14.06%。
與此類似,九識智能賴以吸引資本的兩大支柱,正面臨同時動搖的危險境地,一旦全面崩塌,自成立以來頗受資本青睞的九識智能或將淪為“資本棄子”。
面對困局,九識智能必須尋找破局之道,采取適當的行動。
據九識智能官方渠道披露的信息來看,近期動作明顯加密。
除了前文提及的亮相馬來西亞、迪拜、上海等地的會展,九識智能還在技術層面加強合作,通過與高校、企業開展聯合研發,強化自身技術合規性及自主研發能力。
2025年8月6日,九識智能與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正式簽署協議,共建自動駕駛技術聯合實驗室。
2025年7月26日,九識智能與新吉奧集團旗下新吉奧汽車、必應貨滴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聯合開發生產、企業合資合作、市場拓展及生態共建等多領域展開合作。
除此以外,九識智能還與合作伙伴聯合申請專利。
2025年8月6日,九識智能與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萍鄉市上栗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聯合申請“基于云邊協同的目標病害自動化識別方法及系統”專利。
從會展到產業合作到技術研發,九識智能正通過多線并舉的合縱連橫,積極尋求突圍。
誠然,這一系列動作,無疑可以加速其擴張業務與市場卡位。
然而,更深層次的戰略訴求或許更在于轉移負面焦點,對沖爭議對品牌的沖擊,并釋放價值信號,即通過一個個看得見的業務進展,向市場和資本證明其技術研發能力與商業化落地能力。
對合作方,可以緩解其對安全風險、運營能力的顧慮,對資本方,則可以證明其業務成長性。
畢竟在知識產權糾紛與安全爭議未解決前,只有通過“看得見的業務進展”,才能維持資本對其賽道價值的信心,避免因負面輿情導致融資徹底遇冷。
因而,九識智能更像是正在打一套“危機應對+市場卡位”的組合策略,為公司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
九識智能試圖用高調的業務進展構建一道“防火墻”,將法律與安全的質疑暫時隔離在外。但這種策略更像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是在資本耐心消耗殆盡前,用足夠的市場聲勢倒逼糾紛的有利解決;還是在根本性問題爆發前,將自己打造成“大而不能倒”的行業關鍵角色?
其所有行動都指向一個核心:重塑敘事話語權。
那么,九識智能的故事是否能夠依此續講呢?
畢竟,市場的終極認可,并非取決于亮相的頻率或合作的數量,而是基于技術路徑的合規與運營的長期安全。
或者未來某一天,九識智能跳出京東知識產權的控訴,理順路權體系,加強安全管理,實現全新出發?
答案,懸而未決。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