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韓國舉行的2025APEC峰會,世界矚目,除了大家關注的中美會談,還有中韓兩國元首互贈禮物。
小米15Ultra在中韓高層會晤中作為國禮贈送給韓國總統李在明。小米手機之外,還有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永豐源瓷器茶具。
國禮是以國家名義贈出的最高禮物。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社交人情,更是一個國家最想向世界展示的優秀形象。國禮必須是民族的、是自信的,更進一步,則是能夠代表這個國家最頂尖的制造水平。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國禮的選擇,慎之又慎,深思熟慮。2025APEC峰會贈與韓國的國禮就是如此。這一次的國禮組合,文房四寶和茶具是強調中韓歷史文化上的友誼、傳承,小米手機則是強調當下的經濟合作。
李在明接受CCTV采訪時說,中韓兩國地理上毗鄰,經濟上深度依存,中韓經濟合作至關重要。
韓國以前用的是漢字,朝鮮半島與我們文脈相通,深受中國儒文化影響。東亞甚至也被西方學術機構定義為,儒家文明圈。半島與大陸文脈相通,休戚與共,兩地人民雖然語言疏異,但借助同一套漢字符號系統,同樣可以長期保持著密切的人文交流。
文房四寶和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和具象。唐朝女詩人薛濤有一篇《四友贊》: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煤而黯黯,入文畝而休休。要把滿腹才氣繪制成篇,就得“四友”通力協作,缺一不可。
從一個方面來看,筆墨紙硯、茶具象征著中韓兩國共同的文化傳承歷史,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也是中方對未來的期許與寄望,面臨今天國際局勢的驚濤駭浪,中韓兩國也能夠像文房四友,相互支持,共同譜寫出一篇新時代的錦繡文章。
那從這個角度再看小米國禮的意義,就有了更多的內涵了。在兩國元首會面中,一旁的中方人員向李在明介紹小米15 Ultra時,特別提到,其曲面屏幕就是韓國的產品。
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小米沒有閉門造車孤芳自賞,而是一直積極地與國際伙伴展開緊密合作,這里面就包括了三星,徠卡等一大批知名企業。
自研不是自閉,獨立自強更不是唯我獨尊。
一臺小米15 Ultra,正是世界分工體系帶來的效率體現,是全球化紅利催生出來的重要成果。它作為國禮,一方面證明中國有能力聚合全球最頂尖的資源與技術,并將其高效轉化為世界一流的終端產品,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我們對全球產業鏈持續深化合作的高度肯定與莊嚴承諾。
今天的世界,各種“脫鉤”聲音此起彼伏,“逆全球化”浪潮持續不斷。但我們相信,所有全球化產生的問題,都只能靠著全球化本身來解決,小院高墻、畫地為牢,相互封鎖都不是出路。小米更是用自身的實踐結果,為國際社會提供了開放合作的鮮活樣本。這些年來,中國一直宣告“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最穩定最可靠的動力源”,作為國禮的小米是這條宣言的最佳注腳。
一部小米,不僅是“中國智造”的嶄新名片,更是對全世界發出的一份熱情邀請:歡迎全球伙伴,共享開放紅利,一同書寫世界合作的新時代篇章。
新中國七十多年的年外交歷史中,我們也能從國禮的不斷變化里,清晰地看到中國國力的不斷躍進。
1949年,毛主席首次出訪莫斯科,為蘇聯帶去的國禮大多是傳統工藝品。比如清代藍花瓷花瓶、景泰法燒藍茶具,甚至還包括了三火車皮的白菜、大蔥等農產品。彼時的新中國,剛在多年戰爭中的廢墟中建立,還是一個飽受磨難,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家。國禮的構成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國家產業結構的真實反映。
而接下來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斗,中國終于建立起了一套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并且還奇跡般地完成了“兩彈一星”。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首朵蘑菇云在羅布泊升起,成為中國躋身核大國重要標志。而在周恩來總理的推動下,這些記錄著原子彈爆炸瞬間的珍貴照片,也變成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分享喜悅的重要禮物。
這套照片先后贈送給了印尼總統蘇加諾、馬里總統莫迪博·凱塔、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等多國領導人。
周恩來總理還親手把這份照片,送給了美國記者斯諾。斯諾為此感慨萬分地說道:“當時我在窯洞里采訪你們的時候,怎么也沒想到你們今天能爆炸原子彈”。
到八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深入,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制造業的不斷進步,也讓更多消費級工業品被納入國禮當中。
比如1989年,老布什總統訪華,我們向老布什夫婦贈送了兩輛飛鴿牌自行車。1993年,國家主席訪美,向同樣喜好音樂的克林頓總統贈送了一支泰山牌薩克斯管。
進入新世紀,中國不但已經成為了制造大國,而且還要向制造強國乃至于“智造”強國不斷邁進,所以國禮清單中,也不斷涌現代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頂尖產品。
像2014年,中國向聯合國捐贈了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作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源,幫助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和全球可持續發展。2022年,中國向泰國贈送了復興號高速列車模型,泰國在建的首條高鐵,正是使用中國標準復興號CR300AF型動車組技術。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2025APEC峰會國禮說的是,我們有悠久的歷史,也有精進的創新,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和堅持,也從不排斥合作共贏。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