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市場的競爭,從來都是技術、資本和生態的三重較量。尤其是在全球數字化和AI算力需求大爆發的今天,從2025年上半年已發布的數據來看,浪潮信息的表現可以說是“一馬當先”:總營收達到801.92億元,同比猛增90.2%,遠遠甩開行業平均水平;
更關鍵的是,在AI服務器、液冷方案、云數據中心整體解決方案這些高增長領域的收入占比正在快速提高,正在從“賣硬件”成功轉向“賣解決方案和能力”。
放眼全球,不少老牌廠商增長已經放緩:戴爾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收入同比只漲了5%,惠普服務器業務增速約4%,IBM硬件部分更是幾乎停滯。
再看國內,華為憑借全棧能力維持20%左右增長,新華三增速在18%,中科曙光在高性能計算領域表現不錯,約25%;聯想DCG業務增長15%,超聚變依靠靈活的供應鏈策略實現了近30%的增速。
不過,挑戰依然嚴峻。浪潮目前仍面臨毛利率偏低、高端芯片依賴進口、全球品牌影響力不足等多重壓力。這也讓王恩東所推動的戰略布局和企業轉型顯得更加迫切,不僅要鞏固在國產服務器中的領導地位,更要在這場硬仗中持續領跑。
高光之下,暗流涌動
浪潮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可以說是“高光之下,暗流涌動”。表面上,公司營收表現中規中矩,保持穩定增長,尤其AI服務器和智算中心項目訂單充足,在政府、互聯網和金融這些關鍵行業里表現非常強勢,市場份額還在繼續擴大。第二季度增速也維持在高位,說明他們多年積累的客戶關系和交付能力確實在發力。
但往里細看,問題也不少。最明顯的就是利潤水平一直上不去,凈利潤率長期只有3%到5%,跟IBM、戴爾這些國際大廠10%以上的凈利率比起來差距明顯。就算放在國內比,比如對照華為、新華三,浪潮的盈利能力也仍然吃力。說白了,還是業務太依賴服務器硬件銷售和系統集成這類“力氣活”,真正高附加值的軟件和技術服務還沒形成支撐。
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風險,就是浪潮的供應鏈對外部芯片廠商依賴特別嚴重。不管是AI加速卡還是高端CPU,基本都靠英偉達、英特爾、AMD這幾家。一旦出現斷供或者大幅漲價,浪潮的交付成本和周期肯定會受沖擊。雖然他們也在推自主芯片和異構計算,但目前還遠沒形成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再來看業務結構,浪潮的收入高度集中在服務器產品本身,缺乏軟硬一體化的整合能力,也拿不出有競爭力的行業解決方案。這種模式下,客戶群也顯得比較單一,高度依賴政府和國企采購,導致市場多元化不足,商業模式的彈性明顯不夠。最后得提一嘴戰略層面的問題。浪潮的創始人和高管層過去明顯更看重規模擴張,沖收入沖銷量,但在利潤結構、現金流健康這類質量型指標上關注不夠。這種“重規模、輕利潤”的思路,也讓公司在面對市場波動時顯得有點被動。
對手們正在合圍
服務器行業的競爭早已不再是某一款產品之間的較量,而是全面考驗企業的全棧技術能力、生態合作布局和長期戰略韌性。
華為稱得上是浪潮最強勁的對手。兩家在政務云、運營商等領域已經正面競爭多年。華為靠的是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以及“軟硬芯”協同的整體優勢,不斷拿下高端市場的大單。特別是隨著鯤鵬生態越來越成熟,華為在自主可控類型的項目中競爭力越來越強,比如昇騰AI計算集群、OceanStor存儲等產品,正在多個行業和浪潮展開直接競爭。
新華三的攻勢也相當兇猛。背后有紫光集團和惠普的技術支持,從網絡設備不斷拓展到服務器市場,尤其在教育、醫療和中小企業領域增速很快。他們提出的“云智原生”戰略,更注重與真實業務場景結合,打法非常靈活。
國際巨頭方面,戴爾和HPE依然把控著高利潤的市場。戴爾憑借全球化的渠道和完整的產品線,在金融、能源這些對穩定性和服務要求極高的行業依舊占優;HPE則持續押注綠色節能和邊緣計算,在全球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拿到不少訂單。雖然它們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有所收縮,但在品牌影響力和利潤水平上,仍然領先多數國內廠商。
另外,一個越來越明顯的威脅來自云服務廠商,像阿里云、騰訊云等不僅自研服務器,還逐步對外銷售,直接擠壓傳統硬件企業的市場。這些云廠憑借自研架構、大規模采購和云生態整合,不斷拉低單位算力成本,甚至開始反向輸出服務器產品——這種“云廠商下沉做硬件”的玩法,對浪潮帶來的沖擊可能比傳統對手更加致命。
再加上如今AI技術快速迭代,對算力需求爆發式增長,客戶越來越看重全棧解決方案、綠色節能和服務響應能力,這一切都正在重新定義服務器市場的競爭規則。企業如果只拼硬件參數或價格,已經遠遠不夠了。
“效率驅動”能否支撐未來?
浪潮一直以來都以“快交付、低成本、大規模”的效率模式占據市場,這套打法在過去非常管用。但隨著客戶不再只盯著“買設備”,而是更看重“買效能”,從單一采購轉向整體解決方案,光拼規模和速度就顯得不夠用了。
尤其是在AI和云原生成為主流的今天,客戶更關注的是軟硬件一體化的能力、數據處理的實際效率、能源的整體管理,以及可持續的技術演進路線。浪潮雖然在硬件上持續推陳出新,但在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云管平臺等軟件層的能力上,跟華為、IBM這些巨頭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
彭震最近提出要成為“全球領先的算力基礎設施供應商”,大力推進“智算中心戰略”,目標是從賣服務器轉向運營算力。這個方向沒錯,但落地難度很大。這不僅要求企業有強大的技術整合能力,還得具備運營服務經驗和生態構建能力,而這幾塊,正是浪潮還在努力補課的地方。
眼下國內服務器市場增長放緩,政府采購競爭越來越激烈,互聯網大廠也越來越多地自研芯片、采用白牌服務器。浪潮如果繼續高度依賴國內市場,增長天花板只會越來越明顯。但出海絕不是簡單地把貨賣到國外。浪潮在海外要直面戴爾、HPE、IBM這些巨頭的全方位競爭。它們不僅渠道成熟,更深得客戶信任,本地服務能力也非常強。浪潮要想突圍,光靠價格優勢遠遠不夠,必須在品牌建設、技術服務、售后響應等方面實現真正的本地化運營。
面對這些挑戰,浪潮必須強化自主研發與核心技術的布局,尤其是在GPU服務器、AI加速芯片、存儲與云服務的協同發展方面加快突破。同時,也要加快面向金融、醫療、智能制造等重點行業的整體解決方案輸出,不能只停留在硬件層面。
在國際化方面,除了歐美市場,還應重點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逐步建立本地化的運營和服務能力。這一切能否實現,最終還要看高層的戰略定力和組織的執行力,能不能堅持長期投入、敢不敢深耕細作,將是浪潮能否真正轉型成功的關鍵。
結語:
當前中國服務器市場雖然還在增長,但競爭已經變得異常激烈。客戶的需求正在發生轉變:不再只是購買硬件,更要求提供“全棧服務”;不再只滿足于“國產替代”,而越來越看重“真正好用”。未來能夠活下來、走得遠的,一定是那些既具備規模優勢,又掌握核心技術、構建了軟件生態,并且現金流健康的企業。
作為中國服務器行業規模化發展的代表,浪潮信息盡管在市場占有率上有一定優勢,但若想實現長遠發展,就必須逐步減少對政策的依賴,真正走向技術和效率驅動的軌道。行業的終局競爭,一定是核心技術、生態能力與運營效率的協同提升,而不能只依靠規模和價格戰。
如果浪潮不能盡快在三個方面實現突破:盈利能力、軟件能力與全球化布局,就很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甚至遭到國內外競爭對手的多重夾擊。還要不要堅持規模化路線?當然要堅持,但不能“只”靠規模。必須學會一邊做大規模、一邊提升利潤;一邊服務好大客戶,一邊構建自己的軟件與服務生態。
這一切的背后,考驗的是以鄒慶忠為首的管理層的戰略定力和組織變革能力。他們能否在保持傳統交付優勢的同時,迅速補齊軟件和服務的短板?能否在政策與市場之間找到新的節奏、實現高質量增長?浪潮信息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轉型路口。調整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改,馬上改”的生存命題。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