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秋國慶假期的余溫尚未完全褪去,電商行業的雙11競速賽已驟然打響。
快手10月7日搶先開啟預售,抖音、京東10月9日火速跟進,淘天也于11日正式入局,整個行業都在以“早啟動”為策略搶占市場先機。
唯獨拼多多顯得格外特立獨行,將雙11大促啟動時間定在10月16日晚8點,較去年還推遲了兩天。這份從容,起初讓不少商家心生期待,以為能獲得更充裕的備貨與調整時間。
然而,隨著大促推進,矛盾逐漸浮出水面:一邊是平臺高調宣布調整百億補貼考核規則,宣稱要為商家減負松綁;另一邊,在10月21日雙11備戰關鍵節點,商家后臺突然集體癱瘓,數萬商家在微博#拼多多崩了#話題下焦急求助,“KPI沒停,系統先停”的抱怨聲此起彼伏。
雙11邁入第17個年頭,拼多多這場看似平穩的大促,背后實則暗藏著多重難以調和的困境,折射出其在行業變革中的掙扎與迷茫。
01? 百億補貼“松綁”
“終于不用盯著30秒應答率了!”這是2025年拼多多百億補貼考核規則調整初期,不少商家發出的感慨。
此前,平臺考核涵蓋客戶咨詢、物流履約、商品體驗、售后服務、交易糾紛五大維度,其中客戶咨詢板塊的“30秒應答率”“平均人工響應時長”,讓大量中小商家不得不額外雇傭客服人員輪班值守,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此次調整后,考核維度精簡為店鋪、物流、商品、售后四個,看似給商家減了負,但仔細研讀規則便會發現,新的考核要求實則更為嚴苛,如同給商家套上了更緊的枷鎖。
商品品質考核的升級最為明顯。此前,平臺僅關注品質退款率、假貨退款率及近30天評價,商家只要控制好退款數據,基本能滿足要求。而調整后,考核指標變為近90天用戶評價得分排名、近30天積極評論率、近30天嚴重劣質率。這三項指標需要商家主動經營用戶口碑,例如部分商家為了提升積極評論率,不得不推出好評返現活動,額外增加成本。
物流與售后考核的精細化也讓商家壓力倍增。物流服務從“平均簽收時長、物流異常率”細化為“近30天成團-簽收時效、近30天物流綜合違規處理率”,不僅要求配送速度,更明確物流合規,違規由商家擔責。售后服務則新增平臺求助率指標,這意味著商家必須在用戶尋求平臺幫助前解決問題,否則將影響考核成績。
更關鍵的是,此次調整引入動態考核機制,各項指標以近30天為周期每日更新,商家需時刻緊盯后臺數據,絲毫不敢松懈。此前,考核數據多為月度統計,商家尚有調整緩沖期,如今每日動態監測,一旦某項指標出現波動,可能當天就面臨整改警告。
拼多多此舉,本質上是通過嚴苛規則篩選優質商家,鞏固便宜有好貨的平臺心智,但卻忽視了中小商家的實際經營能力與成本壓力。所謂的“松綁”,不過是將壓力從人力成本轉移到品控與服務自主能力上,最終形成表面減負、實則加鎖的局面。
02? 系統崩潰“頑疾”
“登錄界面刷新十次才進去,剛上傳完商品圖,后臺直接卡住,客戶在評論區罵我‘已讀不回’!”10月21日,一位經營女裝的拼多多商家在社交平臺的吐槽,迅速引發大量同行共鳴。
當天,拼多多商家后臺突發大規模故障,客服功能失效、推廣工具罷工成為普遍現象,而此時距離拼多多雙11正式啟動僅過去5天,正是商家上新、備貨、推廣的關鍵節點,系統崩潰直接打亂了無數商家的大促節奏。
事實上,系統穩定性問題早已是拼多多大促期間的“頑疾”。回溯過往,2022年雙12前夕,商家后臺崩潰近3小時,大量訂單無法及時處理;2023年雙11期間,APP多次出現黑屏閃退,用戶端投訴量單日峰值達3700余起。
每次故障發生后,拼多多的應對方式如出一轍——延遲回應、模糊解釋。10月21日的故障中,盡管商家在社交平臺呼吁平臺解決問題,拼多多官方僅通過客服回復“內部系統升級”,直至當天傍晚故障緩解,仍未發布公告說明情況,這種冷處理態度進一步激化了商家不滿。
系統頻繁崩潰的背后,折射出拼多多在技術基建投入上的嚴重不足。近年來,拼多多雖推出“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百億減免”等舉措,宣稱投入大量資源支持商家發展,但這些資源多集中于補貼發放、營銷推廣領域,對技術研發與服務器升級的投入相對有限。
更諷刺的是,就在系統崩潰的前三天,拼多多還在商家大會上強調要為商家打造穩定、高效的經營環境,并承諾將優化后臺功能,提升操作便捷性。但現實是,商家每年繳納高額技術服務費,卻連最基本的系統穩定性都無法得到保障。故障發生后,不少商家因無法及時處理訂單、回應客戶咨詢,導致訂單流失、用戶差評增加,甚至收到平臺處罰。
03? 行業競速中“慢半拍”
當電商行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各平臺紛紛在新場景、新技術領域加速布局,試圖開辟增長新空間,而拼多多卻仍停留在補貼驅動的傳統模式中,在關鍵賽道上明顯“慢半拍”。
即時零售作為近年來的熱門賽道,已成為各大平臺雙11競爭的重要戰場。
2025年雙11期間,京東明確將秒送業務納入重點發展場景,通過標準化接口打通“小時達”“到店取”等履約方式,實現商品、訂單、售后全鏈路數據協同;淘天則聯合線下門店推進“3小時閃購”,升級供應鏈能力,在原有半日達基礎上通過閃購前置倉和一日三配,實現商品最快4小時送達。反觀拼多多,在即時零售領域幾乎毫無動作,仍依賴傳統快遞發貨模式,物流時效普遍在3天以上,遠落后于同行。
在AI技術應用方面,拼多多的滯后性同樣突出。
淘寶推出“AI萬能搜”“AI幫我挑”等6款智能導購工具,支持用戶通過自然語言描述需求,系統精準匹配商品并對比全網價格,大幅提升用戶找貨效率;京東則開放京小智、京點點等50款AI工具,免費提供大模型客服與數字人直播服務。而拼多多在AI應用上僅停留在基礎的智能推薦層面,商家仍需依賴傳統的人工運營方式,在效率與成本控制上難以與同行競爭。
即便是在支付合作這類基礎服務上,拼多多的力度也明顯不足。
2025年雙11期間,拼多多聯合郵儲信用卡推出滿減活動,如滿1000元減10元、滿500元減5元,但每日名額分別僅為1300個、1000個,且活動期每月僅能參與1次。更關鍵的是,其支付生態存在場景限制——雖已接入微信支付,但部分補貼專場、秒殺活動會臨時關閉微信支付入口,引導用戶使用單一支付渠道,進一步限制用戶選擇。
拼多多的“慢半拍”,本質上是沉溺于補貼驅動模式的舒適區。過去,低價補貼幫助其快速占領下沉市場,但如今消費者需求已從追求低價轉向追求品質,行業競爭焦點也轉向場景創新與技術賦能。若拼多多仍不重視新賽道布局,在此消彼長的競速中,落后將成為必然。
雙11不僅是一場銷售狂歡,更是平臺綜合能力的試金石。
拼多多若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得跳出傳統思維,正視自身短板——加大技術投入保障系統穩定,讓商家不再為系統崩潰擔憂;優化考核規則兼顧商家權益,為中小商家留出成長空間;積極布局即時零售、AI等新賽道,以創新驅動增長,而非一味依賴補貼。
否則,當行業的浪潮繼續向前,拼多多或許會發現,曾經引以為傲的低價補貼,終將難以支撐其在新的競爭格局中立足,而那些被忽視的短板,也會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雙11的下一個17年,是沉迷過往經驗,還是勇敢擁抱變革?拼多多的選擇,將決定它能否在電商新格局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