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姐
編輯 | Sette
現在的年輕人,真不愛往人堆里扎了。
打卡、趕場、集郵式旅行正成為過去式。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踐行一種新旅行哲學:與其在熱門景點疲于奔命,不如在無人問津的角落找回自己。
他們主動從人潮中退場,轉向地圖上可能需要放大數倍才能發現的小眾目的地。在那里,沒有非去不可的景點,沒有必須打卡的網紅店,“松弛感”成為最高宗旨,或許只是窩在街角咖啡館觀察路人,或許是漫無目的地穿行在老城巷弄,又或許只是在海邊從容地“浪費”一整個下午。
這種看似躺平的旅行方式,實則是年輕人對標準化旅游產品的溫和反抗,行程不必排滿,隨心所欲才是正經事。
多數人還在為馬爾代夫的高昂價格望而卻步,精明的年輕旅行者已經找到了平替——馬來西亞。這里同樣擁有會“唱歌”的沙粒、果凍般透明的海水和夢幻的水屋,卻不需要為此透支信用卡。
更令人著迷的是,馬來西亞保留了馬爾代夫的浪漫基因,同時注入了更豐富的南洋風情。你可以把省下的預算轉化為與熱帶魚群共游的無數個午后,或是深入雨林探秘的獨特體驗。對追求質價比的這代年輕人來說,浮于表面的奢華不再誘人,真實可觸的在地體驗才是旅行的真諦。
自去年12月起,馬來西亞對中國公民實施免簽入境政策。這道手續的取消,讓前往南洋的旅行從一項需要精心規劃的“工程”,變成了可以隨時出發的日常。
如今,你只需提前完成線上入境卡登記,在海關自助通道刷護照、錄指紋,幾分鐘即可完成通關。通關之后怎么辦?有一種更chill的方式,跟著中國人走。
曾經耗費在簽證準備上的時間與精力,現在可以直接兌換成在吉隆坡阿羅街品嘗肉骨茶的夜晚,或是在檳城老街邂逅一碗紅豆冰的閑適。這道無形門檻的消失,不僅簡化了程序,更重塑了旅行的心理距離。
當仙本那、蘭卡威等熱門島嶼在社交媒體上頻繁刷屏,一批更先鋒的年輕旅行者已經開始向更小眾的海島進發。他們不滿足于網紅同款,執著于尋找屬于自己的“隱藏款”目的地。比如,鮮少出現在旅行攻略上的浪中島。
在這里,時間仿佛被熱帶陽光拉長了。沒有趕場的行程,只有椰影在白色沙灘上緩緩移動。你可以選一張面海的躺椅,任憑海風翻動膝頭那本讀了一半的書。翡翠色的海水周而復始地涌上沙灘,將都市的喧囂一并帶走,只留下規律的海浪聲作為背景音。
其他海島擠滿舉著自拍桿的游客,你卻可以在浪中島三色海交匯處獨享整片玻璃海,偶爾與途經的小鯊魚不期而遇。在這里,生活自動切換至海島節奏——潮起潮落,隨心而動。
對選擇浪中島的年輕人來說,旅行的意義不再是收集打卡點的數量,而是在恰到好處的陌生感中,重新確認“我在生活”的實感。每一個無所事事的午后,每一次隨性的浮潛,都是對真實自我的溫柔款待。
這種從小眾目的地生長出來的旅行方式,正在重新定義我們與遠方的關系——在過度旅游的時代,真正的奢侈不是入住了哪家五星級酒店,而是找到一處能讓靈魂自由呼吸的隱秘角落。
在“計劃控”當道的旅行時代,P人卻執意打破這種精確到小時的行程焦慮。他們將“不知道接下來要干什么”視為一種高級的自由,不必受攻略束縛,不必追趕清單上的景點,而是任由直覺牽引,在陌生的街角與偶然相遇的人事碰撞出意外的火花。
這種看似毫無章法的旅行方式,實則蘊含著對世界更深層的信任與開放。當其他游客忙于在各個打卡點之間穿梭時,他們或許正因一場不期而至的雨,躲進巷弄深處的小畫廊,或是受一只閑逛的貓咪指引,推開某扇不起眼的咖啡館木門。
浪中島似乎為這類隨性的旅行者提供了一種理想方案。島上的Summer Bay度假村每日提供如課表般豐富的活動安排——跳島游、浮潛、森林徒步等,住客無需提前規劃,只需根據當天心情自由選擇參與與否。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抗拒被固定行程約束,”作為一名旅游業“老兵”,Steven供職于馬來西亞宇順旅游有限公司,身為地接社操作總監,他對行業有著自己的觀察,并深切感受到中國游客旅行模式的變化:“這種模塊化的活動設計,既保留了他們的自主權,也創造了自然的社交機會——很像國內青年旅舍的共享氛圍。”
的確,對當代年輕旅人而言,社交已不再是旅行的附加項,而是貫穿始終的潛在線索。無論是在潛水課上臨時組建的學習小組,還是在度假村活動中結識的同行伙伴,這種既保持邊界感又渴望真實聯結的社交方式,正重新定義著旅行中的人際互動。當傳統的觀光客仍在景點前排隊等待拍攝標準游客照時,這代年輕人已在共同的探索與偶然的相遇中,編織出比風景更持久的人際記憶。
在智能手機就能解鎖整個世界的時代,馬來西亞旅游業者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轉型。
信息壁壘的消失,讓傳統地接社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現在年輕人自己就是旅行專家。”Steven坦言:“他們比我們更熟悉網紅餐廳,更會搶特價機票。”
這種透明化倒逼著行業重新思考價值所在。當標準化行程失去吸引力,地接社開始向“旅行管家”的角色蛻變。他們不再只是安排機票酒店,而是需要為客戶準備生日驚喜、處理手機摔壞這樣的突發狀況,甚至代訂一碗地道的肉骨茶外賣。這些瑣碎細節,構成了新時代旅游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現在最受歡迎的是4~6人的小包團。”Steven分享:“游客既要跟團游的省心,又要自由行的靈活。”這種需求催生了咖啡主題巡禮、街頭攝影路線等特色產品。在社交媒體時代,旅行體驗不僅要好玩,更要具備可傳播性,同時這也對產品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過,精細化服務意味著更高成本。旅游業本質上其實是個脆弱的行業,“有時候人均利潤本身就很少。”Steven算了一筆賬:“一旦遇到航班延誤或天氣變故,整單生意可能還要虧損。”更嚴峻的是,在投訴零門檻的今天,一個差評就可能讓半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面對挑戰,部分旅行社開始構建自有資源壁壘。有的投資特色餐廳,有的包下游艇資源,試圖打造不可復制的體驗。Steven所在的團隊則專注于“微定制”服務,即在標準行程中預留調整空間,允許客人隨時替換不感興趣的景點,或增加一頓私密晚餐。
“我們不再追求接待量,而是更關注服務深度。”Steven說,他們嚴格控制每個團的規模,確保管家能及時響應每個需求。這種轉變需要勇氣——在價格戰依然盛行的市場,堅持品質意味著要放棄部分客源。
未來,他們計劃將服務延伸至旅行全程,從出發前的簽證指導,到旅途中的專業航拍,再到深夜的管家待命。在Steven看來,當信息差紅利消失殆盡,唯有用溫度構建的信任,才能成為行業最堅固的護城河。
從追逐熱門景點到探尋小眾角落,從緊湊行程到“無所事事”的松弛,年輕人的旅行方式正經歷著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旅行偏好,更是一種自我確認的方式,在過度規劃的生活中,他們試圖通過旅行找回對自我的掌控感。
而對旅游從業者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當信息透明使傳統服務模式失去優勢,唯有那些能理解并響應這種深層需求的業者,才能與新一代旅行者共同構建新的旅行生態。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贏家或許不是某個目的地或某種模式,而是那些在旅途中重新發現自我、與世界建立更真實連接的年輕人。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