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黛曦
編輯 | Sette
今年有個很反常識的現象,就是全國各地的演唱會是真的殺瘋了。
不僅越辦越多,還越辦越大。
為啥說反常識?
你看現在的情況。幾乎人人都在哭窮,買房買車?不存在的。找工作?已讀不回是常態。
但你說大家沒錢吧,1880的演唱會票秒沒,4880的內場眼都不眨,跨省看演出跟下樓取快遞一樣平常。
僅僅2025年5月,全國就開了330場演唱會。啥概念?平均每天超過10場,比開便利店還快。
總觀演人次448.4萬,票房收入33.33億。除一下你會發現,平均每張票將近750塊。就這,還經常搶不到票。
這還不是最夸張的。
2025年前八個月,演出總票房破200億,演唱會獨占164.6億,同比增長43%。
這說明啥?
說明在其他行業都在過冬的時候,演唱會在過狂歡節。這不是逆勢增長,這是騎著經濟周期的脖子扇巴掌,是貼臉開大。
這不科學啊朋友!
所以你開始思考,為啥有些人平時摳摳索索,輪到演唱會買票的時候,眼睛都不眨一下?
于是你開始明白。
這壓根就不是什么“便宜就多買,貴就少買”的小學數學題。
這叫“情緒價值拉滿的限量款體驗”,在干啥都心里沒底的年頭,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
你想想,現在的人精得很:衣服可以少買一件,奶茶可以不喝一周,但能把錢和激情,精準砸向一個能刻進記憶、能轟炸朋友圈、而且基本不會翻車的巔峰時刻——這投資回報率,簡直了。
而演唱會,不好意思,完美命中以上全部痛點。
這屆年輕人,買的不是票,是情緒充電寶。
你想想,上班當孫子,下班刷焦慮,房貸不敢想,對象找不到。日子過得像被生活連續暴擊,總得找個地方嚎兩嗓子吧?
演唱會,就是那個合法的發泄現場。
不認識歌手?沒關系!不懂歌詞?無所謂!只要前奏一響,萬人合唱,熒光棒一揮,那一刻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你在跟著幾萬人一起,把老板的PUA、甲方的改稿、生活的操蛋,統統吼出去。
說白了人類這物種,骨子里就是群居的。
一個人待著,他心慌;一群人扎堆,他安心。這種“人多勢眾”的安全感,是刻在DNA里的。
一旦混進群體,你就能干點一個人時不敢干的事,這叫“合法的瘋批”。
專業術語叫“高情緒溢價的稀缺體驗”。
說白了,就是花幾百幾千塊,買兩個小時的“我不是社畜我是個人”的幻覺。
這錢花得值嗎?太值了。畢竟心理咨詢一小時還要800呢。
你說這不就是以前的“口紅效應”嗎?
是,也不是。
應該叫它“口紅效應Pro Max版”。
你以為現在的年輕人還停留在買支口紅就能滿足的初級階段嗎?太天真了!
現在年輕人過的是什么日子?上班被KPI追著跑,下班被房租催著交,相親被條件卡著篩。整個一“壓力測試真人秀”長期參賽選手。
這時候你給她一只口紅說“加油,未來會好的”?他們只會回你一個“你看我像傻子嗎”的眼神。
勁兒不夠啊朋友!
現在的年輕人,早就把“小確幸經濟學”干到了戰略投資級別。
傳統口紅效應:經濟下行→?買不起房車?→?買支三百塊的口紅?→?照鏡子開心三分鐘?→?完事。
現代演唱會效應:經濟下行→?更買不起房車?→?買張八百塊的看臺票?→?提前一周開始興奮?→?精心策劃應援妝?→?跨城奔赴?→?兩小時集體狂歡?→?拍九宮格發朋友圈?→?收獲兩百個贊?→?視頻反復回味一星期?→?成為未來三個月的精神食糧。
很明顯,現在的演唱會,早就不只是“看演出”了,是一場歷時半個月的社交盛宴,是一整套完整的儀式經濟閉環。
開場前一周:備戰期。
小紅書刷爆“應援妝教程”,淘寶下單亮片眼影,翻箱倒柜找應援色衣服。全網搜尋“演出搭子”,拼房拼車拼門票,主打一個“你我本無緣,全靠偶像牽”。
開場前一天:遠征期。
跨城高鐵票訂起來,異地酒店搜起來,行程規劃做得比旅行社還細致。
現場三小時:核心素材采集期。
編發攤位前排長隊,臉上貼滿偶像的名字,熒光棒、周邊買起來眼都不眨。鏡頭全程開啟,照片視頻狂拍,既要抓住偶像的每個特寫,也要記錄自己的每滴眼淚和每次尖叫——這都是未來一個月的社交硬通貨。
然后呢?真正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精修九宮格,配文都要斟酌個十來分鐘;
剪輯30秒高光vlog,卡點必須精準,淚點笑點一個不能少;
微博超話連續簽到,發帖格式必須規范;
微信群聊里,現場視頻就是最硬的核武器,能炸出所有潛水的同類。
這是什么?這是社交資本主義的終極形態!
在人均社恐、微信聊天只剩“嗯嗯”和“收到”的年代,演唱會是最好用的社交核武器。一句“你也喜歡他?”,瞬間完成身份認證,找到組織,收獲親人。
所以回過頭來看,你說演唱會不該火嗎?
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快樂保質,社交溢價。
這筆情緒投資,年化收益率秒殺一切理財產品和股票基金——畢竟你的基金可能是綠的,但現場的熒光棒海一定是五彩斑斕的。
當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你“未來可能會更好”時,年輕人用搶票的手速告訴你:“老子只要現在快樂,而且老子愿意為此刻的快樂買單!”
那你又要問,嗶嗶這么多,演唱會賺錢嗎?是不是和旅游一樣,旺丁不旺財啊。
看一組數據。
2024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觀演率超過60%。除演出票房收入外。
什么意思?每十個觀眾里,至少有六個是“遠征軍”!他們不是從城市這頭跑到那頭,而是打飛的、坐高鐵,真金白銀地跨市跨省而來。
跨城觀眾普遍在演出地待上1到3天,人均消費在500到2000塊之間。直接帶動觀眾綜合消費超過2000億元。
官方說法叫做“3小時撬動72小時”經濟效應。
今年三月,周杰倫去三亞開了一場“嘉年華”,直接給這座城市空投了12.74萬活人!關鍵是吧,其中82%都是從島外殺過來的。
那幾天三亞什么盛況?77家旅游飯店,客房直接被塞滿,平均出租率飆到81.57%。
七月份,時代少年團在大連辦“加冠禮”,直接帶動消費2.3億元!
市中心五星級酒店的行政套房,一晚8888元!最夸張的是,有家平時162元一晚的普通房間,竟然漲到了1.4萬元!
今年五一假期的杭州奧體中心,三場重磅演出,匯聚三萬觀眾,直接讓周邊酒店預訂率同比提升25%。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有過測算:每花1塊錢買演唱會門票,就能在當地撬動4.8元的住宿、餐飲、交通等關聯消費。
而且這個比例還在增加。
比如,今年9月周杰倫濟南演唱會期間,每1元門票收入,能撬動近5元餐飲、住宿、交通等關聯消費。
很明顯這已經不是看演出了,這是新時代的旅游方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旅綜合體驗項目”。
過去的旅游:沖著5A景區去,在標志性石頭前比個耶,回來還得跟人解釋“這石頭到底有啥好看的”。
現在的旅游:沖著演唱會去,白天順便逛吃逛吃,晚上直接進入主會場狂歡。演唱會才是本體,城市風光只是贈送的背景皮膚。
各地方也都看明白了,現在紛紛為演唱會出臺獎補政策。
比如階梯式獎補,翻譯成人話就是:你帶來的粉絲越多,跨城來的觀眾比例越高,政府給你打的錢就越多!
海南今年三月就放出大招:只要你在我們這兒連續演三年,達到一定場次和人數,直接給50萬或100萬的一次性獎勵。說白了是用?“長期飯票”?,綁定優質演出資源的陽謀。
四川更狠,直接瞄準2025年,表示根據售票人數和收入,最高能給到500萬元的獎補!
各地為什么這么拼?
因為一場頂流演唱會,就是一個移動的印鈔機。
人家賬算得門兒清:
補貼出去500萬,換回來的是什么?是幾萬跨城觀眾的吃喝住行,是全網的曝光熱度,是實打實的消費數據,是城市品牌的年輕化升級。
屬實是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研究明白了。
說到底,演唱會經濟這波逆天行情,根本不是什么偶然。
它既是經濟的叛逆,也是文化的起義。
這屆年輕人用腳投票告訴你:我不在乎擁有什么,我只在乎經歷過什么。從“占有物質”到“占有體驗”,這場消費觀念的地殼運動,正在重塑整個市場。
你看到的是熒光棒在搖,我看到的是幾萬顆心在同步跳動。
你聽到的是大合唱在響,我聽到的是孤獨靈魂在抱團取暖。
這不單單是買票看演出。
這是購買情感的急救包,是訂購心靈的創可貼,是預存一份可以反復回味的集體記憶。
現在你明白那個悖論了吧?
為什么越是不確定的年代,人們越要擠破頭去演唱會現場?
因為當工作可能丟,愛情可能黃,未來可能糊的時候,只有那三小時的合唱是確定的,只有揮舞熒光棒的手臂是確定的,只有身邊陌生人卻為你偶像尖叫的默契是確定的。
轉瞬即逝的,反而最永恒。
集體狂歡的,反而最自我。
在一切都飄忽不定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些確定的東西,來對抗這個不確定的世界。
最保值的投資,就是投資此刻的快樂;
最確定的確定,就是確定地對自己好一點。
房子可能爛尾,工作可能被優化,愛情可能變質,但薛之謙的《演員》前奏一響,幾萬人一起“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的那個瞬間——是真的。
說到底,當未來變得模糊,當規劃變成笑話,年輕人選擇了一種最直接的生存智慧:把握當下。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