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程夢玲
編輯 | 楊博丞
2021年內娛“元年”,風波不斷,產瓜不止。
在6月2日平常的下午,網友劉美麗在個人社交平臺發文曝吳亦凡甩了她的閨蜜嘟嘟。起先,這樣的一則花邊緋聞對于吳亦凡的吃瓜老常客而言,跟早先的“小G娜”、“秦牛正威”等事件并無甚差別。再加上女方網紅身份、男方新劇《青簪行》上線消息頻出,以及雙方長達近兩個月都只在社交平臺上相互拉扯,讓不少吃瓜網友心下已然做了評論:由約炮而來的一場扯皮營銷事件,最后不了了之。
直到7月31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官微@平安北京朝陽發布情況通報稱,吳亦凡因涉嫌強奸罪已被刑事拘留。誰都沒能想到,這場緋聞事件最終能發展到刑事案件。
@平安北京朝陽 微博報道截圖
然而吳亦凡事件的風波還未平,林俊杰、潘瑋柏又被實名舉報吸毒。即使二人接連發布律師申明,但被愚弄過多回的吃瓜網友不再輕易好打發,“真的沒有,就去做尿檢毛檢,檢查報告不比這套嘴皮子律師聲明更有說服力?”
接二連三曝出的頂流丑聞,刷新著大眾的三觀。網友痛陳娛樂圈的藏污納垢,話題廣場里人們慷慨激昂、深惡痛絕,喊著掃清“垃圾”,重塑內娛。內娛真的靠曝光丑聞就能清掃干凈嗎?
在吳亦凡被刑拘之后,還有不少“真愛粉”、“腦殘粉”們依然力挺吳亦凡,部分平臺甚至出現了“為偶像劫獄”等極端言論,甚至有粉絲組織“救援群”“探監大隊”等。隨著新浪微博關閉錯誤導向超話108個,解散違規群組789個,禁言和永久關閉賬號共990個,這些“叫囂”言論才被封止住。
@微博管理員 微博報道截圖
此場景,讓我們想起了2014年正當紅的柯震東吸毒被抓后,同樣受到一群“腦殘粉”們的誓死追隨。在他的超話下,一些腦殘粉們大言不慚的說著“不就是吸毒嗎,誰還沒犯過錯,為什么不能原諒他,腦殘也別拿緝毒警察說事了,是一碼事嗎?”、“國外吸毒的多了去了,為什么揪著他不放呢?生而為人,務必善良。”等叫囂法律等言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但現實的情況是,在六年里,失德藝人換新,“腦殘粉”照舊。
重人設,略人品
經常有人產生疑問,對于這樣的偶像們,粉絲究竟在追什么?拋開那些老生長談的所謂的想象中的自我投射,亦或內心精神寄托等高大說辭,粉絲對偶像的執著無外乎源自顏值和人設。
在粉絲圈里盛行一句話:始于顏值、忠于才華、陷于人品。這就是粉絲鎖定愛豆的全過程,因顏值被吸引,最后因為發光的人品徹底淪陷成忠實粉乃至“腦殘粉”。只是這里讓粉絲淪陷的“人品”大多非彼“人品”,準確的說,應該叫做“人設”。
“人設”算是從流量時代盛行起來。彼時,娛樂圈深受韓風侵染,一群偶像愛豆們站在一起仿佛猶如多胞胎般讓人傻傻分不清楚。而結合自己條件套上一個專屬“人設”后,便能很好的讓自己與多胞胎中的其他成員區分開來。例如吃貨、逗比段子手、真性情、小鮮肉、御姐、清純玉女、總攻、文化老干部、學霸、運動達人等等。根據當下大眾的喜愛,從性格、能力等多個維度進行塑造。
以前,粉絲喜歡一個明星,只是喜歡他的作品。而“人設”的出現,讓粉絲覺得接近了偶像們的現實生活,繼而了解和喜歡的是這個人。但粉絲畢竟無法直接接觸現實中的明星,他們接觸和了解的是偶像及其公司利用媒介對外的呈現,一旦接受偶像的“人設”“投喂”,粉絲們也會用近乎洗腦式的方式抓取一切有利于維持想象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偶像”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的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粉絲想象、公司配合宣傳、藝人表演的合謀中,粉絲完全陷入偶像打造的“人設”之中,甚至為此還會為偶像一些不利的新聞找借口。這也是明星翻車后,“腦殘粉”們依然誓死追隨的原因。
明星們開始發現,有了“個性化”的人設,輕易的就能“招攬”到“氣味相投”且“粘性極強”的粉絲,相較而言,許多沒有人設的明星則很難被大眾記住名字。隨著圈粉效果越來越顯著,“人設”更是似乎變成了全娛樂圈“打工人”必備的裝備。不需要努力提升業務能力,也不需要有優秀作品,更不需真正的人格魅力,只要套上一個吸粉的“人設”,誰都可以成為“頂流”。
“零距離”,零作品
“人設”的捷徑被證明可行后,也讓明星及資本們開始變“懶”。資本再不需要花重金長時間去培養一個偶像,只需要幫助藝人營銷“人設”即可,偶像也不用再勤勤懇懇貢獻作品,只需要配合營銷演好“人設”就行。
凹“人設”,綜藝是塊好土地。在綜藝有限的畫面空間和時長內,有選擇性地呈現和聚焦下, 即使演技不行的“愛豆”們,也能將“人設”演繹的飽滿立體。有人在這里溫和推進,將已樹立好的人設“豐滿加固,強化粉絲粘性;有人在這里回馬一槍,展現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反轉人設”,變化之大讓觀眾印象深刻。
一時間,綜藝成為了不少藝人們的主戰場。甚至很多愛豆們出道至今沒有任何作品,靠著在綜藝游走,從而演繹“人設”,最后也能躋身“頂流”。
迎合這種造星模式,近幾年適合明星營銷“人設”的各類綜藝層出不窮。如大熱選秀綜藝專為粉絲為造的衍生綜藝,觀察類綜藝等等,將錄制場景設定在明星家中或明星生活全景、旅游跟拍,對于藝人生活細節行為的放大呈現。這種感官上的“零距離”讓粉絲輕易陷入對偶像的幻想中,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偶像,自己也完全了解這個偶像。
而為了更加真實化“人設”,一些藝人在綜藝之外,也會主動在和粉絲分享生活日常、展示生活片段以及更頻繁的和粉絲溝通互動,且不僅僅是局限在公開社交平臺上的互動,官方粉絲見面會、機場接機。
據一位粉頭介紹,很多偶像們都會加入自己的粉絲群聊,有的還會溝通要求加入多組。不少勤奮的藝人們會經常在群內互動,展示收到的禮物會,分享工作日常,回答粉絲問題等。尤其是一些粉絲量還不太多的小愛豆,甚至愿意配合粉絲安排線下見面活動,游戲、吃飯等。
縱使作為粉頭,但在他看來,藝人們主動和粉絲“零距離”溝通,更多是源于他們對于自身零作品、零資源的心虛。
“既沒有夠硬的后臺扶持,也優秀的作品支撐,他們的商業價值就完全來依賴于粉絲的支持。所以很多藝人們十分愿意 '融入'粉絲。”該粉頭告訴我們,“他們對待大粉會更加親和,甚至表現的聽話。這樣的表現會讓大粉們感覺自己是不一樣的。從某個角度來講,這或許也可以算是助長私生飯猖狂的原因之一。”
誰“毒害”了誰?
在造”人設“這種快捷的成星模式下,藝人和粉絲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同與以前粉絲們只能追著明星跑,苦苦等待要一個簽名,現在只要有足夠多的錢,不僅可以和明星零距離接觸,甚至還可以決定藝人出道以及影響藝人的商業資源。粉絲在偶像職業道路上的話語權逐漸增加。
為了留住粉絲,藝人們竭力滿足粉絲想象的理想狀態,對外將“人設”演繹的精湛。套上粉絲心中的完美形象后,即使偶爾的現實人格流露引起的形象危機,粉絲也會因為“人設”的濃厚濾鏡下自動屏蔽,繼而為其控評開脫。
吳亦凡粉絲言論(來源/微博截圖)
秦牛正威被吐槽炒作(來源/微博截圖)
可當粉絲的無限溺愛下、資本的庇護下,一次次的道德缺陷被原諒,錯誤被隱藏,沒有邊界準則約束的藝人終究忍不住涉足犯罪的深淵。
而一個“頂流”墮入深淵后,捷徑還在,瘋狂的粉絲還在,在資本助推下,總有人愿意套上那副“人設 ”,成為下一個“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