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 7月26日消息(劉文軒)第二屆中國消費品博覽會于今日在海南正式開啟。德勤中國以“奮進自貿港,筑夢綠色未來”為主題參展,并于首日發布《打造可持續的超級智能城市》報告,揭示了智慧城市邁向“超級智能城市”的發展進程。報告指出,未來的“超級智能城市”建設視角將更多放在與“以人為本”、“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議題上;國內城市標桿則通過創新、可持續發展、技術與戰略四個維度進行評估;對打造可持續城市則要從戰略、數據、科技、能力、創新、開放、生態、安全等八個能力維度出發,從而轉變升級成為“超級智能城市”。

德勤中國副主席施能自表示:“ ‘超級智能城市’不再僅僅是透過先進技術與數據融合實現城市智能化,而是需將更多重心放在與‘以人為本’、‘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的議題上。后疫情時代,全球消費趨勢變化之一是數字化與生活關聯度進一步提升,智能城市助力消費升級,促進新型消費需求和消費場景的更新迭代,培育和壯大智慧產品和服務。同時,智能城市助力打造消費促進平臺,為消費中心場景提供數智化綜合解決方案,挖掘消費潛力,為加快構建 ‘雙循環’進一步激發潛力。”
德勤對不同國家的指數、國內城市特色與未來規劃等方向進行研究,總結出八大“超級智能城市”的趨勢:
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投資規模達1,144億美元,受新冠疫情影響增速有所放緩,預計2023年將有所回升,中長期的投資規模增速將會保持在15%左右。中國智慧城市正在轉型升級邁入“超級智能城市”階段,“超級智能城市”不再僅僅是透過先進技術與數據融合實現城市智能化,而是必須關注與實現綠色可持續,確保城市韌性,同時實現以人為本,方能建立高效、和諧、人文、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推進城市空間、城市制度、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的四方面協調發展,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從包容、聯系、粘性、魅力、創新、參與的發展角度,形成一種有價值、有溫度的城市發展體系,打造一個為市民創造價值和溫度的城市,讓市民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城市服務改善。
十四五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時期,以人為核心、現代化城市治理、低碳綠色城市成為新的核心議題。城市建設與規劃需要妥善運用智能化技術,加速實現低碳和綠色轉型目標,領先城市正從能源、建筑、產業、交通四大方面實現降碳轉型。能源方面正構筑多能互補,源、網、荷、儲聯動的清潔能源體系;建筑方面在推動建筑電氣化、提升建筑能效,實施覆蓋“設計、建造、運營、拆除”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產業方面會推動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源資源利用率提升;交通方面將兼顧結構性、技術性、管理性減排,大力引導居民綠色出行,推廣新能源汽車,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交通智能化發展。
城市從被動規劃管理到主動的轉變,是由政府、企業、百姓共同參與城市建設,推進“開放參與”發展,通過完善的治理框架、數據共享融合推進成效評估和監督問責閉環,從而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智能城市蘊涵海量數據,分布繁雜但又處處相連,攻擊面眾多,如果安全防范不到位,極易受到網絡攻擊,造成數據泄露和破壞。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體系圍繞以數據為核心,保障從智能端側、邊緣計算、網絡管道及云數據中心的生態化綜合安全。智慧城市的安全不僅需要有敏捷的安全治理能力,更要應用以AI、大數據和可信計算下的自動化安全技術保障。以人為本的隱私保護更是不能忽視的重中之重。
現有布局的智能設施和平臺為城市的災害防御和應急管理提供用于分析和決策的數據。在超級智能城市建設中嵌入韌性城市功能,打造“智能-韌性”一體化的管理平臺和預測預警系統。中國城市在生命線系統工程、海綿城市、城市感知設備的建設已具有一定基礎,越來越多城市將韌性城市作為十四五時期城市建設的重點,北京、上海、南京、合肥、長沙都已研究制定了相應的頂層設計、評估體系、應急響應等規定。
超級智能城市建設以經濟、出行、環境保護、教育、社區、安防、等核心城市場景為驅動。新型的超級智能城市從市民體驗和場景出發,注重可持續的長效運營,發揮數據價值支持智能決策,提升市民的滿意度。
城市建設的投融資模式趨向多元和多方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利于優化資金配置、降低融資成本和促進產業發展,國資國企及平臺公司從單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單位轉型成為一體化城市運營商。
此外,報告同時提出評估“超級智能城市”有四大評估緯度:是否有長遠的戰略規劃;是否有足夠的技術基礎建設支撐;城市是否保持可持續發展;以及城市是否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新能力。
施能自補充道:“智慧城市的建設并非一定要進行全方位覆蓋,各地政府在建設過程中需要結合自身實際需求,發展地方特色,使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發揮其效用,打造更高質量的幸福社會。德勤會繼續發揮全球網絡資源和專業優勢,持續協助海南自貿港提升區域競爭力,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