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7月9日消息,據鳳凰網科技報道,在互聯網中廠兢兢業業干了兩年后,打工人徐凱終于決定和他的前東家得物對簿公堂。
一年前,面臨裁員的得物員工徐凱多次與公司溝通取得期權再離職未果后,他到上海市仲裁委員會處申請恢復與得物的勞動關系,后被予以支持。

2024年7月,因不服上海市仲裁委員會裁定的結果,得物繼續上訴,再度將前員工訴于法庭之上。
曾幾何時,員工們愿意加入發展中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一個顯著的因素就是豐厚的期權待遇。據徐凱表述,其在2021年9月加入得物任前端技術專家一職,稅前薪資為月薪5萬元左右,同時其握有部分得物期權。
盡管在職期間徐凱沒有過任何明顯的工作過失,但2023年7月,得物方面以“未發周報”“工作時間分配不合理”等理由為徐凱打出了評級為C的績效,隨即對其展開了裁員溝通。
巧合地是,當時恰巧距離徐凱手中期權歸屬期滿只剩一個多月。徐凱入職時,得物的期權價值為500元左右/股,2023年中時,得物的期權已漲至880元/股,而徐凱手中有約2000股,如果不受裁員影響,其將在2023年9月行權1000股左右。
這意味著,隨著裁員生效,這價值160余萬元左右的期權直接打水漂。需要說明的是,得物的期權行權采用“211”模式,即干滿兩年后可行權50%,第三年行權25%,第四年行權剩余的25%。
彼時,徐凱距離第一筆價值80萬元的期權到手僅剩一步之遙。
徐凱并非個例,鳳凰網科技了解到,在中型互聯網公司,卡期權歸屬期前對高成本員工進行裁員,已經成為一種HR裁員的慣用手段。
來自另一家互聯網中廠的HR表示,其所在的中廠在前幾年裁員中,都默認不給期權,引發了大量的糾紛,其后在裁員過程中,會優先溝通以“休假”的方式,盡量讓員工待到期權歸屬期滿,拿到應有的期權激勵。
員工們對期權抱有執念,在于許多互聯網公司在快速發展期,會讓員工付出比業績平穩期更多的努力。徐凱就表示,其在得物期間常年面臨著“10106”的局面,晚上10點下班是常態,且技術員工會被計算總工時,工時靠后的人就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我一開始是帶團隊的,風險就很高”。
據了解,得物定位新一代潮流網購社區,平臺消費者以年輕人居多,客單價在百元以上。因主打“先鑒定,后發貨”模式,很快占領消費者心智,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覆蓋鞋服、配飾、潮玩、數碼、美妝等品類。
鳳凰網科技獲悉,得物2023年的業績增長顯著,“2023年一季度就已經完成了2022年全年GMV”,一位得物離職員工對鳳凰網科技表示,而根據其預估,得物2022年的GMV約在1600億元左右。
盡管業績增長迅猛,但2024年得物仍面臨著較大的增長壓力,而降本增效也成為其常態化經營思路,“得物每個季度都會進行人員優化”,多位員工對鳳凰網科技表示,“高齡、高薪資員工自然風險更高一些”,但讓徐凱不能接受的是,絕對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在裁員時都能和員工協商期權問題,但在與得物溝通的過程中,他得到了完全否認的態度。
鳳凰網科技就此消息向得物方面詢問,得物相關負責人回復表示稱,“該員工曾因3次績效考核不合格(2022年Q3季度、2023年Q1季度、2023年Q2季度),于去年7月已經溝通解除勞動合同”。此外,得物方面還表示,“得物公司業務健康發展,歡迎優秀人才加入,感謝關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