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雁? 秋
編輯 | 李信馬
題圖 | 2025外灘大會
人形機器人正以超預期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生活,它們不再是可能“取代人類”的警惕對象,而是逐漸成為高溫、救援、工業等極端場景中的“伙伴與保護者”。
資本熱情高漲,企業訂單頻傳,但市場保持冷靜——絕大多數采購仍處于試用與摸索階段,大規模商業化尚未真正到來。
人形機器人究竟距離規模化落地還有多遠?誰又能在這場技術與時間的賽跑中率先沖線?DoNews通過接觸相關頭部企業代表以及第三方分析視角,試圖揭開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熱望與現實。
01、人形機器人的“冷熱”兩面
科技發展速度之快,已經讓人來不及反應和思考,從概念爆發到場景落地,再到商業化加速,人形機器人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曾經我們討論“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如今更關注的,是它們如何在真實世界中扎根生長。
2025外灘大會的“機器人職業技能表演賽”像是一個窗口,人們從中看到機器人正走出實驗室,它們在工業巡檢環節拉閘報警,在救援現場清除石塊、穩穩“救出”仿真嬰兒,甚至能在高溫、有毒環境下承擔極端危險的任務。
一種聲音隨即傳來:機器人不是人類的對手,而是伙伴和保護者。

圖源:DoNews攝
與此同時,資本層面也一片利好,近幾個月相關公司動作頻頻。宇樹科技預備沖IPO,計劃在年底(10月至12月期間)提交上市申請;“國內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先后拿下10億美元合作協議和2.5億元訂單——后者是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最大單筆合同。
然而“火熱”的資本愿景背后,是仍然“冷靜”的市場現實。
據人形機器人場景應用聯盟統計,截至2025年上半年,從國內已公開的人形機器人訂單來看,采購的主力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職業院校等教育科研機構,占總訂單量的75%。從項目金額來看,中小單子仍然占大多數:100萬以下的訂單占比60%,而千萬元級別的大單只有6%。
總結來看,目前絕大多數買家還處在試用和摸索階段,采購規模和預算都比較謹慎。
這種“熱資本、冷市場”的局面,是技術驅動型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再正常不過的一體兩面。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何會出現這一現象?大規模采購潮何時到來?關鍵節點又在哪里?
IDC中國研究經理李君蘭告訴DoNews,目前行業仍處起步階段,存在技術成熟度不足、應用價值未驗證、成本高及安全合規等問題,因此尚未進入大規模采購階段。但她預計,在未來五年后,隨著中小試點取得成效、成本下降、配套服務完善及政策支持,市場有望迎來大規模采購潮,轉折點在于應用價值明確與采購可行性兼具。
李君蘭進一步表示,在政策引導下,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正通過“應用驗證—技術突破”的雙向循環加速發展,吸引多元廠商入局。預計近三年內,實際商業銷售將主要集中在技術驗證和場景試點,以科研實驗及部分商用服務(文娛展示、引導接待等)為主。隨后,應用將逐步向安全巡檢、應急救援、零售服務、協同裝配、倉儲物流等更高復雜度的人機協作與服務場景拓展。

圖源:DoNews攝
02、為什么是優必選?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優必選能拿下2.5億元大訂單并不意外。但真正的問題是:為什么是優必選?
根據9月份披露的中期報告,優必選營收同比增長27.5%,虧損進一步收窄,同比減虧18.5%。不過其營業成本增速(33.8%)高于營收增速(27.5%),直接導致整體毛利率從38%降至35%。
值得注意的是,在優必選的業績公告/年報中,人形機器人收入從未單獨披露過,而是被納入“其他行業定制智能機器人”分類。如果考慮到“其他”里邊還包含非人形機器人,那么人形機器人的收入只占優必選總營收的一小部分。
無論是從整體營收結構,還是人形機器人這一細分業務的發展來看,優必選交出的答卷似乎都不“明朗”,那為何支持者們還會前赴后繼地往里沖?

圖源:優必選官網
不可否認,大單的簽訂一定程度上與降本密切相關。2014年,優必選就將首款量產機器人Alpha 1S的售價拉至民用級別,2025年上半年,又宣布以29.9萬開售天工行者。
造一臺人形機器人究竟需要多少錢,我們這里不進行具體的剖析,現實情況是,目前機器人零部件通過國產化已經實現了較大空間的降本,而且隨著算法、自研芯片等領域的發展,人形機器人研發過程中原本由國外壟斷的環節,也在逐步被國產替代。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報告中預言:“人形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十年科技投資的最大主題之一,中國在該產業供應鏈中占比達到63%。”報告還提到,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正在把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打下來”。優必選在給DoNews的回應中也指出了一個關鍵事實:特斯拉和Figure等公司80%以上的零部件合作方都在中國,揭示了中國在硬件制造上的巨大優勢。
在國產替代與規模效應的雙重杠桿撬動下,降本形成可觀的價格優勢。但資本決定持續投入的關鍵,還要看“落地能力”。
在接受DoNews采訪時,優必選明確強調“推動更快交付、實現應用落地”是現階段核心目標,并給出了量產相關規劃進展:2025年計劃將交付500臺以上的工業人形機器人,全年產能將達到1000臺。
“如果我們可以按照未來幾年的預期完成交付,伴隨著單機成本的不斷下降,相信盈虧平衡是必然的結果。”優必選方面補充道。在這場技術與時間的賽跑中,交付將是市場檢驗其量產能力的關鍵。
不過,根據該公司過往財報,其人形機器人業務在2024全年的實際交付量僅為10臺,這場賽跑才剛剛開始。
03、站在國際跳板上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并不僅僅止步于造出來、能展示、可商用,它們更得要“走出去”,真正實現全球化。
截至8月末,多家機器人上市企業披露2025半年報。從財報數據來看,對優必選、越疆科技、極智嘉為代表的一眾機器人企業來說,海外市場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選項,而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主戰場。
其中,優必選“消費級機器人及其他硬件設備”營收2.60億元,同比增長48.9%,海外渠道拓展至歐洲、澳洲的大型品牌客戶需求明顯;極智嘉財報中關于“非中國大陸收入”占比高達79.5%,成為其收入增長的絕對主力。
盡管路徑不同,但機器人企業正在積極打開海外市場。據IDC預測,2025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25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之一,具備完整產業鏈、豐富應用場景和持續政策支持,是國際資本的重點目標。
優必選與國際投資機構Infini Capital簽署的協議,無疑是近期最具標志性的案例。這項高達10億美元的協議并非一次性注入,而是通過多種靈活的金融工具實現,以及一項至關重要的條款,授予現金提款權。也就是說,優必選有了一份可以隨用隨取的錢,有了穩定而有力的資金支持。
除此之外,雙方還將成立一家中東合資公司,共同推動優必選的技術和產品出海,這意味著優必選會擁有一個資本充裕的增量市場,其全球化戰略也將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至于Infini Capital方面看中的,自然是國內具身智能乃至AI產業、高端制造的前景。投資優必選也并非孤例,此前Infini Capital還參與了商湯科技、第四范式的定增投資,以及曹操出行、藍思科技的赴港IPO基石投資,顯示出其對中國科技板塊的持續看好與戰略投入。

圖源:優必選官網
這是一次實現國際化的重要跳板,李君蘭表示,類似合作將倒逼企業在技術穩定性、服務標準化和合規性上提升,加速全球生態網絡成熟。
“海外成功落地意味著產品獲得國際認可,有助于企業構建多元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李君蘭的這一判斷指向一個未來:中國機器人企業可能借助國內供應鏈優勢與海外市場經驗,成為全球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04、黎明前夜的思考
基于人形機器人商業落地和出海戰略的需要,未來那些單純依賴硬件或軟件、依賴外部融資而沒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將難以立足。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企業甚至是頭部企業仍高度依賴融資或母公司“輸血”,據李君蘭預測,這一情況還將持續1至2年。
“人形機器人企業大多處于研發迭代和量產準備的早期階段,研發投入高、營收規模小。部分企業通過拓展商業服務機器人等產品創造收入,對沖人形機器人研發虧損,另一部分則依靠外部資金維持研發。”
那么,人形機器人企業何時能夠實現“自我造血”?投資回報周期是多長?是否能有效支撐企業長期布局?這一過程中,企業最需要注意什么?
在李君蘭看來,目前工業場景中的人形機器人,單機價格普遍仍在幾十萬至近百萬元區間。隨著實際應用檢驗的不斷積累,產品可靠性與穩定性提升,疊加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和量產能力的擴大,產品價格將逐步下降。她預測,未來5年內,在部分成熟場景中,投資回報周期(ROI)有望縮短至2–3年。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可優先選擇高頻、低復雜度的應用場景進行落地試點,如物料搬運、檢測、分揀拾取等。同時,應關注供應商的技術成熟度與產品穩定性,優先與具備較高可靠性和規模化交付能力的廠商合作,并重視產品的開放性與可升級能力,以確保既能滿足當前部署需求,也能適應未來應用的持續演進。
除了商業化問題,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挑戰同樣嚴峻,最典型的就是泛化問題。
在外灘大會上,宇樹科技CEO王興興指出,當前具身智能的困境主要體現在高質量數據及模型算法層面。在數據層面,采集和質量問題比較突出,數據利用率也需提升;在模型層面,當前多模態數據的融合并不理想,模型與機器人的控制模態對齊也是難點。
小苗朗程合伙人趙沛舟也指出,目前具身智能還處在非常早期的狀態。“如果準確率低于90%或者95%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目前行業還處于解決單點問題的狀態,需要先在單一任務上實現99.9%的準確率,才能進一步討論泛化問題。
西門子Xcelerator中國區總經理秦成認為,具身智能發展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技術鏈條很長,包括軟件、硬件、算力、算法等,另外目前場景碎片化嚴重,標準法規也缺乏統一性。
盡管存在挑戰,但人們具身智能及AI產業的未來依舊十分樂觀。王興興認為,AI大幅降低了創業門檻,年輕創業者迎來好時代,“要真正讓AI落地干活,現在還在大規模爆發性增長的前夜。”

圖源:2025外灘大會
總而言之,發生在當下的人形機器人的故事,是一場冷熱交織的敘事。我們既看到了機器人“保護人類、愛人類”的溫暖愿景,也勾勒出了中國供應鏈與全球化野心,與此同時,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的差距是擺在每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面前的考題,大家需要的是更多的認真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