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10月17日消息,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多款標榜“減鹽低鈉”的嬰幼兒調味品,其實際鈉含量遠超成人減鹽產品:部分兒童醬油鈉含量高于普通減鹽醬油,一些兒童食用鹽的鈉含量直逼成人食用鹽,而多款鱈魚腸已明確屬于高鈉食品。

在兒童醬油、食用鹽等品類尚無嬰幼兒專用國標、缺乏統一鈉含量限定的現狀下,“低鈉”宣傳正淪為商家誤導家長的營銷話術,無形中讓嬰幼兒健康踏入“高鈉陷阱”。

作為產前診斷醫生,王萌學醫多年,早已養成查看食品配料表的職業習慣。在為一歲多的寶寶挑選調味料時,這個習慣讓她察覺出異常:“我查了幾個兒童醬油的成分表,感覺不太對勁,就拿家里大人的減鹽醬油對比,結果發現兒童醬油的鈉含量居然更高。”

王萌家中使用的是千禾零添加減鹽生抽,她對比了市面上幾款知名兒童醬油后發現,這些號稱“寶寶專用”的產品,鈉含量竟高于成人減鹽醬油。

她向記者提供了詳細數據:千禾零添加減鹽生抽每10毫升鈉含量為295毫克,而爺爺的農場有機松茸醬油(減鹽型)每10毫升鈉含量達409毫克。
另一款宣稱“特別減鈉62%”的有機醬油,每10毫升鈉含量仍有330毫克;英氏以“寶寶輔食”為賣點的有機醬油(減鹽型)每10毫升含鈉320毫克。這些“兒童專用”產品的鈉含量均高于未標注兒童專用的千禾產品。
王萌的遭遇并非個例。在“寶寶飲食要清淡”的育兒共識下,“減鹽”“低鈉”成為嬰幼兒食品包裝上的高頻詞匯,但實際鈉含量往往與宣傳相悖,甚至出現越“專用”鈉含量越高的異常現象。
兒童食用鹽領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趙雅的孩子15個月大,為給孩子適當添加鹽分并豐富口味,她在電商平臺購買了寶寶饞了“黑松露松茸鹽”。
收到產品后,趙雅仔細查看了配料表:“這款標榜‘減鈉42%’的產品,每5克含鈉量高達1400毫克,而家里常用的太太樂雞精每5克含鈉僅1000毫克?!?/p>
發現這一差異后,趙雅退掉了兒童食用鹽,決定改用普通精制鹽并通過控制用量來管理鈉攝入。她指出,兒童食用鹽中用于調味的果蔬成分微乎其微,實際鈉含量與普通精制鹽相差無幾。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了解到,寶寶饞了兩款適用于1歲以上兒童的食用鹽均以“減鈉”為宣傳點,其中“乳酸菌果蔬鹽”每5克含鈉量達1510毫克,“黑松露松茸鹽”雖標榜“減鈉42%”,每5克含鈉量仍有1400毫克。
更值得關注的是攝入量控制問題。寶寶饞了品牌客服建議,1—2歲寶寶每日食用該兒童食用鹽約1.6克,2—3歲約1.9克,3—4歲約2.3克。按每5克含鈉1510毫克計算,1—2歲寶寶僅從鹽中攝入的鈉就達483.2毫克,2—3歲寶寶達573.8毫克。
對照《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年版標準,1—2歲寶寶每日鈉適宜攝入量(AI值)為500毫克,2—3歲為600毫克。這意味著,若按客服推薦量食用,寶寶僅從鹽中攝入的鈉就已接近或超過每日適宜量上限,再疊加輔食、零食中的天然鈉,每日鈉攝入超標幾成定局。
除調味品外,兒童常食的鱈魚腸等零食也存在鈉含量過高的問題。盡管“控鹽”“減鹽”常被用作宣傳點,但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寶寶饞了DHA高蛋白鱈魚腸每100克含鈉量為525毫克,英氏憶小口DHA鱈魚腸每100克含鈉量為538毫克,爺爺的農場DHA高蛋白鱈魚腸每100克含鈉量高達774毫克。根據《中國居民減鹽核心信息十條》,固體食物中鈉含量超過600毫克/100克(即高于30%鈉的NRV)即屬高鈉食品。
就產品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分別向英氏、爺爺的農場、寶寶饞了三個品牌所屬企業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