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李信馬
題圖 | AI生圖
如果將人工智能看作是一場席卷人類社會的技術改革,那由海量的司機、卡車、貨物,和密密麻麻的交通路線、倉儲節點組成的物流行業,這緊貼現實世界的龐大產業集群,一定是AI改革的深水區。
要不要擁抱AI?要的話,AI技術的毛細血管,又要怎樣深入每一臺車,每一位司機?
不久前,在G7易流舉辦的2025數字物流大會上,筆者看到了這家深耕物流行業多年的科技公司給出的答案。
2025年,對物流行業來說是特殊的一年。
翟學魂將過去十年稱之為物流行業的上半場,主要的增長來自電商和快遞行業的發展。而下半場,他認為,將由即時零售、農牧、區域大宗和公鐵聯運這四個領域帶來結構性的增長。
這些看法在數據層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印證,2025年,我國全國貨運指數五年來首次提升并穩定在5%左右,總量增加的同時,平均的運距變短了,短途運輸的比例明顯增加。“大家都過剩,比如山姆賣羊排,盒馬也賣羊排,那就看誰的效率更高,送到你家時既沒有凍上也還是冷的,這就要求極致的效率和體驗共同發生。”

圖片來源:G7易流
與之相對應的在供給端,新能源車從小眾變成了主流,尤其在城配領域,新能源車的效率已經超過了柴油車。

圖片來源:G7易流
不過,由于新能源車不只是能源新,車型也較新,不一定適應物流場景,司機也是新手多,車隊甚至物流公司也缺少經驗和磨合,導致效率提升有限的情況下,安全性還有所下降,翟學魂就表示:“新能源車隊的運營水平,現在是最大的拖后腿因素。”

圖片來源:G7易流
他認為,新能源帶來的不僅是卡車的變化,而是新的生態體系。“大家很快會看到一件事——在區域大宗這個領域,車輛、資產、能源和運營管理會以新的方式整合到一起,然后變成一個高效的體系。”
結合供需兩端的變化,他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數字預測:未來會有500萬臺車的需求,這500萬臺車的需求是高質量的,既需要效率,也需要非常好的穩定性,這是未來國內物流行業盈利的基礎。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蔡進在當天的演講中提到,物流行業發展到現在,在供應鏈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已經變得更加敏捷、更加柔性。
過去物流行業的商業模式是“大批量、少批次、高庫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候是短缺經濟,能拿到一萬噸鋼材,干嘛要一噸噸地做?一定是一萬噸、十萬噸甚至上百萬噸的進貨給一些大工程、大項目。現在不一樣了,是過剩的時代,所以物流的模式轉向‘小批量、多批次、低庫存’,現在做鋼材的配送,都是按車算,按十噸、二十噸的過去。”
在“小批量、多批次、低庫存”的物流模式中,過去的人工做法已經不適應了,必須依托于先進的技術去推動物流模式的更加敏捷和柔性。從資源的整合、流程的優化到物流和供應鏈的協同,AI技術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蔡進認為,“AI+物流”既是應運而生,也是物流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
對此,翟學魂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物流行業只有兩個基本問題:效率和安全。物流行業的一切數字化、智能化,都是為了這兩個目的,而在物流行業的下半場,效率和安全的挑戰都增加了。
眼前的這個小盒子,就是G7易流的第一款AI產品——紫寶盒。

DoNews拍攝
對這款產品,G7易流創始人、CEO翟學魂表示:“它只有一個使命,就是幫助大家邁出AI的第一步。”紫寶盒有兩個核心能力,一是能夠感知豐富的現場,二是有直達一線的自動執行能力。
過去,G7易流做過至少40款不同功能的車載硬件,如下圖所展示:

圖片來源:G7易流
而紫寶盒是“All in One”的超級網關,可以將車上所有的感知設備,如攝像頭、傳感器,也包括其他品牌的硬件等連接在一起,收集各項數據并進行傳輸。

模擬安裝效果 DoNews拍攝

概念圖 圖片來源:G7易流
另一方面,它還是有著強大端側算力的AI大腦,翟學魂表示,紫寶盒會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識別判斷并執行,其中80%的運算在本地發生,“因為送到天上來不及了”。
比如司機有打電話、抽煙、打哈欠等動作,機器識別后就會直接進行示警。筆者現場測試了下效果,拿出手機放在耳邊,還有張嘴打哈欠,差不多1秒就會提示。

DoNews拍攝
據其產品負責人介紹,紫寶盒和G7易流的訓練平臺連接在一起以后,可以隨時升級部署算法,優化管理邏輯,并快速反應到車輛上。
大模型技術的應用,讓算法的訓練速度大大提升,“原來需要1萬張圖片來訓練算法,現在可能100張圖片就可以了。這個產品我們搞了一年之后,平臺上線的能夠識別獨特場景的算法超過了100個,比過去十年上線的還多,比如可疑人員入侵、裝卸貨、副駕駛狀態、高速異常停車等。”翟學魂說。
更進一步,紫寶盒還會通過智能體自動生成表格。物流行業與表格密不可分,一家物流公司運營中涉及到的表格可能有上千種,囊括報銷單、出車表、油價表等海量數據,靠人力填寫錄入不但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錯,遠不如在源頭就自動生成。
在會后的采訪中,翟學魂談到,他認為物流行業有兩類工作不適合有人來做,一個是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一個是一對一的語音溝通。
他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客戶買了300多臺電動重卡,運營半年多的時間,眼鏡度數增加了200度,因為有太多數據需要分析。“路線怎么優化?成本怎么管理?每個場站應該待多長時間?司機哪個安全、哪個不安全?要做大量的分析。”
還有客戶直接和他說,接受不了G7易流的方案,“幾千臺車,那么多攝像頭,一天一萬張單子,其實有幾張會對貨物有危險呢?我覺得不超過50個。”
過去物流行業的數據化,提高了行業的安全水平,但海量的報表,又讓許多公司疲于處理和分析數據。“那些有一千臺車的人,真的找了一屋子人處理數據,為什么需要一屋子的人?因為每個人每天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溝通是有帶寬的成本。”
而這兩項工作,都可以通過AI進行。更進一步,翟學魂暢想,許多中層干部的主要任務就是上傳下達,當AI具備強大的溝通能力和上下文能力后,這些工作也可以轉交給AI,未來物流公司的高層可能會通過AI直接對接到基層司機,那時,行業的效率也將大大提升。
好的產品都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生,而當下,似乎就是誕生新物種的關鍵節點。
其實,談到AI的行業落地,絕大多數公司的第一反應是做一個行業大模型。這件事的門檻并不高,大公司有充足的行業數據,市場上有成熟的開源大模型,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當初,行業大模型也是G7易流開始AI第一步的方案之一。
但最后選擇先做AI硬件,理由則是基于對行業的認知,和G7易流自身的定位。
翟學魂在采訪中解釋,他們經過論證得出的結論是,物流行業之所以還沒有被AI化,不是大模型的能力還不夠,而是因為行業的基礎設施不具備AI化的前提條件,在數據基礎方面還需要大幅提升。“我們去年做了大量的論證,坦白說,我們在兩年之前也還沒有想清楚,去年我們放棄了先做行業大模型的策略,確立了先做紫寶盒硬件,以紫寶盒硬件為基礎,做物流的智能體平臺。”
物流運營的本質是感知數據、做決定然后執行,翟學魂將其總結為一個“蝴蝶結”,有兩個又快又長的翅膀,一側是司機和車,一側是對應的物流服務,海量的數據在中間匯聚、分析和輸出。

圖片來源:G7易流
G7易流原本的定位是做信息化和數字化,超過80%的客戶是用G7易流的數據來做監控,發現問題之后客戶自己去做落實,也就是只做蝴蝶的一側。但另一端的事,可能是更有價值的,在AI時代,G7易流想向另一側拓展,也是因為本質上,“監控完了之后,不就是為了要給司機打個電話,不就是為了把冷機打開,不就是為了把那件事情辦了嗎?那就直接幫你把這個辦就完了”。
過去一年,G7易流集中了全部研發團隊的精英,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紫寶盒要適配幾百個型號的電車,識別對應的電量、電池;要做人臉識別、貨箱入侵等算法;G7易流開放平臺有一千多個接口,做Agent的時候,這些接口也要調用……可能沒多么難,但這個紫寶盒,可以說是G7易流技術積累的沉淀結晶了。
總結G7易流的AI策略,首先是“自底向上”,先解決底層數據的問題;第二是“軟硬一體”,因為在物流行業,要感知數據、溝通和執行,必須要將邊緣AI硬件低成本地布滿所有供應鏈的現場;第三,是做到從感知到執行的“知行合一”,通過AI能力打通決策層和基層執行。
目前,物流行業的AI化,在多個方面持續推進,比如無人駕駛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當天活動上參展的還有嬴徹科技的無人卡車和新石器的無人城配車,前者拿下了不少快遞公司的單子,后者據稱年底車輛總數將達到3萬輛。

DoNews拍攝
在采訪的最后,翟學魂表示,每年G7易流都會賣出很多的設備,但這些設備有幾十個不同的種類,到明年的這個時候,希望變成只有一種,至于G7易流在AI方面更進一步的規劃,還在保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