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百味進入中國30年,近期更名為“賽百味兒”并推出本土化新品,但其在中國市場僅擁有1000余家門店,遠低于麥當勞的7000多家和肯德基的一萬余家。賽百味1995年進入中國,雖起步較早,但因本土化程度低,未能有效吸引中國消費者。相比之下,肯德基與麥當勞通過深度本土化策略贏得市場。
2002年,肯德基率先在中國北上廣推出海鮮蛋花粥、香菇雞肉粥,首次將中式熱食引入西式快餐早餐線。2008年,肯德基推出安心油條,某日在鄭州10家門店早餐時段售出超1000根。麥當勞則于2013年推出豆漿油條,2016年跟進粥類產品,在中式早餐布局上晚于肯德基。
雙方均推出5至10元低價早餐套餐,以迎合中國人對早餐預算低于正餐的消費習慣。此后,肯德基陸續引入武漢熱干面、河南胡辣湯等區域性早餐產品,2023年9月推出嵊州發面小籠包,含豬肉與香菜牛肉兩種口味,持續強化地域適配。
在產品改造方面,麥當勞2002年推出專為中國市場研發的板燒雞腿堡,采用整塊雞腿肉非油炸制作,主打非辣路線,成為不辣漢堡品類銷量冠軍,平均每4秒售出一個。肯德基2003年推出老北京雞肉卷,以黃瓜條、京蔥絲和甜面醬搭配油炸雞肉,形成鮮明中式風味,自上市后長期保留在菜單中。
百勝中國前總裁蘇敬軾曾指出,美式快餐工業化模式需謹慎對待中國飲食文化,強調食品應匹配本地口感偏好。盡管無法實現“匠人精神”式的現場烹飪,但只要菜單能廣泛契合本地飲食習慣,即可獲得成功。例如,螺螄粉漢堡等獵奇產品多為短期營銷,而麥當勞提取酸筍風味推出的酥酥多筍卷則實現長期留存。
經營模式方面,麥當勞2005年將美國成熟的“得來速”(drive-thru)模式引入中國,但受限于當時汽車保有量低——2005年底全國私人汽車1852萬輛,每千人僅14輛,遠低于美國同期799輛/千人——導致該模式發展緩慢。建設“得來速”門店耗時是普通門店四到五倍,且需獨立車道與較大空間,在城市核心區難以落地。麥當勞一度將“得來速”建設數量作為KPI,影響整體開店效率。
隨著2015年中國外賣行業興起,麥當勞依托中信資本資源加大外賣投入,將順豐騎手接入麥樂送系統,推動外賣業務占比從不足20%迅速提升至30%,且全部為新增訂單。中信資本接手后調整戰略,降低“得來速”在KPI中的權重,認為高密度城市化環境下無需過度依賴駕車取餐模式。
自1987年肯德基進入中國大陸以來,洋快餐品牌已在中國發展近40年。肯德基與麥當勞通過解決飲食與消費習慣雙重本土化問題,成功融入中國市場。盡管必勝客1990年、賽百味1995年、漢堡王2005年相繼入華,時間并不算晚,但未能抓住國人渴望“新面孔+熟悉味”的黃金窗口期,最終形成當前市場格局。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