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小 ? 刀
編輯 / 朱 ? 婷
運營 / 獅子座
“搶C位”三個字,又一次把鐘楚曦推上了風口浪尖。
在10月23日舉辦的VOGUE盛典上,她在合影環節中較早站在了中間,隨后,#鐘楚曦搶C位#、#鐘楚曦德不配位#等詞條沖上熱搜,鐘楚曦本人評論區瞬間淪陷。從服裝選擇到眼神角度,網友幾乎把她身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解構成“野心”的證據。
風波未平,梗卻先火。10月28日舉辦的ELLE盛典采訪上,王耀慶當面調侃鐘楚曦:“又來到ELLE的盛典上面,想要搶…搶…搶著給大家送上祝福了吧?”再次讓“鐘楚曦搶C位”成為熱點。
王耀慶工作室當晚發博稱“以后不做活動直播間主持人啦,不好玩,不背鍋”,第二天又繼續發文回應解釋是自己說的話有歧義,只是因為臨時調整稿件導致采訪卡殼并無暗諷任何人的意思,但這件事的影響已被網友放大。
更令人玩味的是,鐘楚曦的“原罪”并不在于站得靠近C位,而在于她身處一個被過度凝視的生態,一個只要有兩位女性同框,就會被下意識地拉進“誰壓誰”的敘事框架。
女明星之間的每一次互動,都被賦予競爭色彩,哪怕是一張合影,也能成為全民分析的競技場。
時尚活動,本該是藝術與文化的交匯處,如今卻被娛樂化敘事挾持,成為“爭咖”的主戰場。當時尚的意義被稀釋成“誰更美”“誰更有排面”“誰更有心機”,整個行業的價值體系也在被不斷消耗。
鐘楚曦的“搶C位”風波,不只是一次公關危機,更是一面鏡子,照出大眾對女性的偏見、媒體的逐利與輿論的畸形狂歡。
一、鐘楚曦不該是眾矢之的
每年的VOGUE盛典都堪稱中國時尚圈的年度大事件,幾乎集齊了當下最具話題度的女明星,從紅毯到后臺、從出場順序到合影環節,一切都被媒體和網友用放大鏡般的視角關注著。
今年也不例外,劉亦菲、楊冪、秦海璐、田曦薇、張凌赫、張小斐、谷愛凌等一眾明星均受邀盛裝出席。其中,鐘楚曦身穿古董高定禮服,風格優雅,一露面就頗受時尚博主好評,不少網友也紛紛贊賞她的妝造好看。
然而,合影開始后,一切風評都變了。鐘楚曦較早進入現場,選擇了中央偏右的位置。之后文淇走來,鐘楚曦伸手向她示意,邀請對方并肩合照,但文淇婉拒后走向另一側。幾分鐘后,VOGUE主編劉沖帶著壓軸嘉賓劉亦菲登場,安排其站在鐘楚曦右側。接著楊冪入場,古力娜扎主動騰出空位,楊冪勉強擠入。
最終的畫面里,C位其實早已由劉亦菲穩居,但輿論并不買賬。有人說鐘楚曦“沒有代表作還敢搶風頭”,可鐘楚曦主演的《芳華》《好東西》都是獲獎電影;有人說她“裝不懂規矩”,更有人直接貼上“心機”“蹭紅”“不自量力”的標簽。僅僅幾個小時內,她的全平臺社交賬號就全部淪陷,被網友鋪天蓋地地謾罵、嘲諷、造詞惡搞。
這種反應的強烈程度甚至已經超過了一些藝人塌房的輿情。而她真正“做錯”的,只是站在了一個敏感的位置。
事實上,現場視頻清晰顯示,她并沒有任何推搡或強行搶位的舉動,甚至有多次禮讓。至于站位安排究竟是主辦方指引還是自由選擇,目前也未有定論。但在網絡狂歡中,事實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部分。
為什么大家總喜歡在這樣的場合里“抓女明星的把柄”?為什么所有的鏡頭都集中在女性身上?為什么當她們站在一起時,大眾的第一反應不是好看、多元,而是艷壓、輸贏?
更諷刺的是,現場同樣有男明星參與,張凌赫、陳哲遠、張康樂都站在合影另一側,但幾乎無人討論他們的站位。沒有人會問張凌赫憑什么靠中、張康樂是不是太顯眼,因為在大眾敘事里,男性的存在天然被豁免于內卷之外。
這其實正是“雌競”敘事的癥結所在。女性被要求溫柔有度、知進退,但一旦表現出任何主動性,就被解讀為野心勃勃。她們被要求努力上進,但又不能太鋒芒畢露,否則便是不自量力。
鐘楚曦不過是一個新一輪“雌競狂歡”的受害者。過去有唐嫣與劉詩詩的紅毯對視、楊冪與劉亦菲的合影尷尬、趙麗穎與Angelababy的“錯位大戰”,每一次修羅場都在證明,輿論語境中,女性之間的和平共處幾乎不被允許。
這種集體圍剿的狂歡,看似關乎娛樂八卦,實則是一種對女性表達空間的壓縮。
一個經過數月籌備、預算千萬的時尚盛典,難道真的沒有明確的站位與出場流程?當一場活動的焦點變成“誰多往前邁了一步”,真正的時尚精神早已被踩在腳下。
二、時尚盛典,明星的咖位戰場
在如今的內娛生態里,時尚活動早已不只是時尚,而是明星瘋狂找“存在感”的地方,是藝人資源與地位的競技場。
與影視獎項不同,時尚盛典沒有評委、沒有獎杯、沒有作品加持,明星們參與其中,目的更直白,就是為了曝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些活動幾乎沒有出場費,藝人還得自己承擔造型師、禮服租借、造型費等成本,有時甚至高達數十萬元。但為什么他們仍趨之若鶩?因為“曝光”在當下娛樂工業鏈中,幾乎等價于生存。
時尚活動上,媒體長槍短炮齊上陣,品牌矩陣實時轉發,粉絲站姐火速修圖出圖,每個動作都能換來熱搜與話題。當流量紅利見頂、影視資源集中到頭部時,能在時尚場合保持可見度,成為藝人維系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問題在于,這些活動的輿論焦點,正被逐漸引向藝人的咖位對決。2017年9月9日,在第15屆芭莎明星慈善夜的大合照環節,歌手張韶涵就曾意外卷入備受爭議的?“C位之爭”。
當時的大合照星光熠熠,張韶涵的右手邊是李冰冰、姚晨、范冰冰、楊冪等,左手邊則有劉嘉玲、章子怡、李宇春、倪妮等藝人。由于這些明星的資歷和咖位都比較大,張韶涵所處的位置就被許多網友認為是不該她站的“C位”。彼時的張韶涵就如此時的鐘楚曦,不少人質疑她作為“過氣小歌手”的資歷不足以站在此處,甚至指責她“想火想瘋了”。
然而,從現場流出的視頻來看,事情可能并非如表面那樣。
張韶涵最初其實是站在隊伍的邊緣位置。隨著合影流程的進行和隊伍的調整,她被動地被人群擠到了靠近中間的地方。期間,活動主辦人蘇芒曾通過話筒喊話“韶涵,你往下蹲一點”,但這番指揮在混亂的現場可能并未有效傳達。而當張韶涵察覺到位次似乎不妥時,合影卻已經開始了,她蹲下、換位或離場都可能影響活動,處境確實有些尷尬和進退兩難。
可以說,時尚盛典的看點已經完全娛樂化。公眾不再關心誰的造型最具設計感,而是忙著討論誰壓軸走紅毯、誰沒參加大合影、誰的物料被剪掉了。
更微妙的是,輿論的性別差異。女明星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幀畫面,都被過度放大,而男明星哪怕同樣身處其中,卻幾乎不被置于輿論顯微鏡下。這種選擇性聚焦也在讓娛樂輿論陷入惡性循環。
品牌為了熱度,主動制造“修羅場”;粉絲為偶像護航,帶節奏造話題;媒體樂于推波助瀾,標題黨層出不窮。最終,時尚被徹底娛樂化,藝人被迫競爭化,大眾被引導情緒化。
ELLE主編在VOGUE風波后的一條朋友圈發言,算是對整個現象的精準點題:“花花世界,享受當下,不需內卷,是聚會不是競技。”?這句話的潛臺詞大概是,時尚從來不是角斗場,而是一種文化表達。
可惜,越來越多的盛典,卻在輿論裹挾下,變成了一個個“C位戰場”。
三、雌競風氣何時休
“雌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詞,但在社交媒體時代,卻被無限放大,甚至被當作流量密碼。
每當女明星同框,“艷壓”“明爭暗斗”“誰更有心機”等話題自動生成。可每當男明星合影,評論區卻常常是一片“帥哥真多”“兄弟情深”。想要改變這種風氣,首先平臺就應承擔更高的敘事責任。
以VOGUE二十周年特輯封面為例,劉亦菲、楊冪、宋佳等11位女明星同框,劉亦菲代表“電影與時尚的跨界”,楊冪象征“流量與商業的融合”,宋佳則是“成熟與優雅的代言”。這本可成為一次女性群像的絕佳呈現,但最終話題焦點卻被導向“誰是主C”。
與此同時,網友也應重新審視自己的觀看姿態,時尚活動其實有豐富的文化內核,可以關注的絕不止是誰站了C位,誰站在副C位。例如VOGUE盛典當晚還設有“傳統手工藝與時尚結合”的主題論壇,設計師展區展出了大量中國工藝革新案例。但這些內容幾乎無人提及。大眾選擇性地只看明星、只談造型,無形中也在助推雌競敘事成為主流。
當我們習慣用“輸贏”去看待每一個女性同框時,我們就在默許女性只能存在于比較與競爭之中。
當然,藝人自身也有機會打破這種雌競風氣。楊冪和古力娜扎的互動、周冬雨在合影時緊緊挽住馬思純的手,都似乎在說,女性之間可以共享舞臺,不必通過踩踏來凸顯自己。
而品牌與雜志主辦方,更應該在流程設計上避免制造“誰C誰副”的戲劇感,例如更合理的合影安排、更透明的嘉賓順序、更清晰的溝通機制,而刻意通過混亂的合影環節來人為制造噱頭。
真正的時尚,不是“艷壓”的修羅場,而是“自我表達”的櫥窗。鐘楚曦的事件終將過去,但留給我們的提問不該結束:為什么女性必須不斷證明自己“不是在競爭”?為什么時尚在中國語境下,總被簡化成“誰更紅”?
一個男性自信表現被稱作“有野心”,一個女性同樣行為則被批評為“太高調”。在這樣的輿論氛圍里,時尚盛典被異化成雌競舞臺,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只有當大眾開始對女性寬容,也許那時,時尚活動才終能回歸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