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小 ? 刀
編輯 / 朱 ? 婷
運營 / 獅子座
前幾天某品牌舉辦線上直播活動,場面原本挺盛大的,但沒想到最出圈的竟然是主持人翁青雅。
作為該場直播的主持人,翁青雅出圈也不是因為業務能力出色,而是因為邏輯混亂、語氣僵硬、串詞尷尬,甚至連嘉賓朱珠遞出來的話都接不明白。短短幾分鐘的采訪視頻,看得人腳趾摳出三室一廳。還有網友連夜找出朱珠曾經擔任雙語主持的視頻資料作為對比,紛紛感嘆:現在真是什么人都能當主持人了,請把主持人的工作還給主持人!
盡管翁青雅已經發文道歉,朱珠也回復說:“沒關系,早就翻兒啦。”但是這場輿論的背后,其實還藏著一個更值得討論的現象。在流量至上的當下,主持這個職業的可替代性在日益增長。品牌活動、晚會盛典、綜藝節目,都寧愿請藝人、網紅、品牌代言人上去說兩句,也不愿再花錢請一個真正懂控場、懂節奏的專業主持。
而就在上周,芒果秋季招商會上,李維嘉久違回到湖南衛視與何炅相擁而泣,一旁的汪涵也上前抱住他們,三個曾經陪伴觀眾無數個周末的主持人再次同臺,那一幕有點讓人鼻酸,也讓人猛然意識到,如今的娛樂行業里,主持人這三個字的分量似乎越來越輕了。
我們是時候該問一句,主持人這個職業,還在嗎?
一、主持人的“就業門檻”
如果說過去當主持人是要過“三關”:表達、控場、臨場應變,那現在似乎只剩下一關——會說話。因為隨著短視頻、直播、品牌活動的泛娛樂化,只要能張嘴、敢玩梗,好像就能當主持人。
翁青雅這次的主持翻車,則是徹底把業余主持人的“遮羞布”給扯了下來。直播時,她幾乎犯了每一個專業主持人不該犯的錯。例如,沒有提前做功課,不清楚活動流程;串詞既不承上也不啟下,現場氣氛靠尷尬;說話的情緒與主持節奏完全割裂。不但觀眾看得替她捏把汗,坐在她對面的嘉賓也只能無奈尬笑著應付場面。
可以說,翁青雅完全不具備主持人素養。那為什么品牌寧愿冒這樣的風險,也要請她來做主持呢?答案也不難理解,就是流量為先。在這個連品牌代言都要先看粉絲基數的時代,“懂業務”的主持人,遠不如“有話題”的網紅更具有吸引力。
綜藝發布請劇中演員主持,品牌活動請品牌大使自己上陣,直播間請網紅主播兼控場,音樂節請嘉賓邊演邊串場。主持人從一場活動的支柱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功能角色。甚至在一些典禮上,主辦方會直接讓嘉賓自己介紹下一個環節,或者干脆用預錄VCR代替主持。整個行業似乎都在釋放主持人不再重要的信號。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主持人之所以是一個職業,是因為他們承擔著情緒連接與現場秩序的雙重功能。一場活動的節奏,不僅靠流程單,還靠主持人對氛圍的感知與引導。你讓一個流量藝人上臺,可能擁有熱度,卻缺乏把控能力。
過去我們記得何炅的機智、李維嘉的幽默,汪涵的邏輯和優雅,主持魅力是一種思考力的外顯。而現在,主持變成純粹的嘴皮子業務后,語言不再有設計感,表達不再有層次,舞臺變成了聊天的地方。短視頻平臺上的各類主播型主持人,更是讓主持人被誤讀為活躍氣氛的人。
最有趣的是,很多品牌方并不是真的不懂主持人的重要性,他們只是認為一個懂控場的主持人也就那樣,未必能帶熱度,但一個自帶粉絲基礎盤的網紅,反而更有可能幫助活動上熱搜、引討論、蹭曝光。哪怕是負面出圈,那也是曝光度的體現。
這時候再回頭看翁青雅的主持翻車事件,就會覺得格外諷刺,如今的主持生態儼然變成了快餐化內容,內涵沒了,追求的是速效與噱頭。
二、“斷層”與“失聲”
如果要為主持行業的衰退找一個時間節點,不得不提《快樂大本營》的停播。這檔節目的消失,約等于給電視主持的黃金時代徹底畫上了句號。
這幾年,“快樂家族”只要有同框互動就都能上熱搜,他們曾經陪伴無數觀眾度過周末,也象征著一個時代的青蔥回憶。
當年的湖南衛視是中國主持體系的“造星工廠”。從李湘、何炅、汪涵,到謝娜、維嘉、杜海濤,幾乎定義了“主持該長什么樣”。何炅代表的是溫度,汪涵代表的是智慧,謝娜代表的是活力,他們在各自節目中形成了可辨識的語言風格,也造就了主持人就是節目的靈魂這一行業共識。
而現在,那個體系斷了。
2021年《快樂大本營》停播、2022年《天天向上》停播后,觀眾已經很久沒有對哪一位傳統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有過深刻印象。哪怕是湖南衛視力捧的新人主持齊思鈞,也更多是因為“院人”身份而出名。
與此同時,很多晚會、頒獎禮、盛典活動星光閃耀,越來越多主持工作開始交由藝人擔任,比如佟麗婭、王安宇、賀峻霖等都曾主持過大型晚會,不過這些都還算口碑不錯的藝人,且他們本身是學習播音相關專業的。綜藝的主持則更多是綜藝嘉賓內部消化,直播活動的主持更多是交給主播完成。一句話總結,傳統主持人的崗位在肉眼可見地銳減。
電視時代,主持人是舞臺的中心,但短視頻和社交媒體時代,觀眾直接面對內容本身,不再需要這樣一個“橋梁”。主持人原本是節目的筋骨,現在被抽空,只剩皮相。媒介的傳播邏輯變了,主持人也就從“稀缺”變成“冗余”。
更令人唏噓的是,主持行業的青黃不接不僅在平臺層面,也在行業教育層面。湖南衛視的黃金主持陣容至今難以傳承,地方衛視的主持節目紛紛縮減,連傳媒院校的播音主持專業,也被學生戲稱為“畢業即轉行”的專業。
很多年輕主持人進入行業后發現,能真正做節目的機會寥寥,大多數人要么去做品牌活動主持,要么進入MCN機構當口播員,有的甚至轉型做帶貨主播。話筒還在,但它不再代表一種職業身份,而只是一件工具。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每當芒果系老主持再聚,觀眾會情不自禁懷念那個有溫度的時代。看著何炅、維嘉、汪涵相擁而泣,觀眾不只是感動,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專業主持人的喜愛。
三、未來,還需要主持人嗎?
一個好的主持人,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
不管是品牌發布會還是頒獎典禮,主持人的控場力決定了觀眾的體驗上限。一個冷場能否被化解,一個意外是否能被優雅地銜接,一個嘉賓是否被襯托得得體,這些細節,流量藝人很難做到,但專業的主持人一定手拿把掐。
還記得《我是歌手》第三季總決賽直播現場,第一輪"幫幫唱"環節結束后,歌手孫楠突然舉手示意放棄第二輪的"歌王"爭奪。全場嘩然,導演組瞬間陷入混亂,總導演洪濤"傻了",是主持人,汪涵在短暫沉默后迅速做出反應:“既然我是這個舞臺的節目主持人,接下來就由我來掌控。”
然而,主持行業的寒意在這些年蔓延到臺前幕后的每一個角落。過去電視臺內部有完整的培養鏈條,助理主持、外場主持、欄目副手、大主持,每一級都有人帶、有人教、有人評。如今這些環節全部斷裂,新人沒舞臺,老將無后輩,連行業內的交流機制都變得稀薄。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少主持人不得不選擇職業自救。比如,走上多棲之路的梁田、劉燁等芒果系主持人。梁田在離開湖南衛視后開設個人視頻號,拍攝生活類內容,并通過參加戀綜節目打造出全新個人IP;劉燁則作為小芒電商總經理助理、初曦工作室負責人,實現從臺前到幕后的身份轉變。
與此同時,資深主持人也在嘗試通過內容轉型延續職業生命。董卿憑借《朗讀者》《故事里的中國》等節目,在央視體系內實現了轉型;撒貝寧在《你好,生活》《明星大偵探》中展現出的綜藝適應力,讓他成為“最后的”全能主持人;汪涵則將重心轉向地方文化與紀錄片內容,保持語言的厚度與深度。
無論年輕如梁田、劉燁,還是資深如董卿、撒貝寧,他們都沒有等行業來拯救自己,而是靠自身的內容輸出重新證明專業主持的不可替代性。
還有一些主持人正在網絡生態中加速生長。比如,播客、視頻播客等媒介的流行,說明觀眾仍然渴望聽一個有邏輯、有溫度的說話者。魯豫等王牌主持人從舞臺到耳機,從現場到屏幕,從未消失過,只是換了頻道。
而在“跨界”幾乎成為娛樂行業默認選項的當下,除了主持人,很多其他崗位的就業機會也在受到擠壓。就像最近另一輿論焦點落在王安宇、金晨、大鵬等為《瘋狂動物城2》配音上,引發了不少爭議,有網友指責有些明星連自己演戲都要配音,竟然還要來搶專業配音演員的工作。
演員、網紅、各明星藝人都頻繁跨界,大家都想多元發展、身兼多職,但真正能在一個領域做到業務能力精專的人,卻越來越少,“專業”這個詞反而成了稀缺品。可事實是,無論表演、唱歌,還是主持、配音,這些看似輕松的工作都是極其講究技術與積累的專業工種,一般人還真不能干得好。
專業的事,就該讓專業的人干。比起陪著業務主持人慢慢成長,觀眾其實更希望看到越來越多有熱情、有能力的年輕人仍愿意走進行業磨礪專業度,也希望市場給專業的主持人更多的上臺的機會和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