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朱 ? 婷
運營 / 獅子座
時間閃回到10月30日,在充滿桂花香的重慶,kk去到了一家專注于做團播的公會——長鯨傳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家公會的主播們:峻伊、戰戰、林不染。他們均來自鯨·渝101,下面一欄則是鯨·渝202的成員們,還有鯨·渝303以及更多以鯨·渝廠牌形成的團播介紹。
盡管長鯨傳媒是一家今年3月才成立的團播公會,但其公司架構以及對于團播業務的產業鏈還挺完整。在公司二樓,直播間、服裝間、化妝間、新人訓練室等一應俱全,正在彩排和正在直播的主播們和手機上看到的畫面確實不太一樣,除了屏幕前妝發齊全的主播們,還有幕后攝像、燈光、只出聲音不露臉的工作人員等等,在正前方是一塊蠻大的直播豎屏,此情此景正是當下團播行業最尋常的開工場景,kk一度魂穿此前錄制過的一些棚內綜藝現場。尤其是攝像的神奇運鏡,令首次直擊團播幕后的媒體們拍手叫絕。
某種程度上此行也是打破了包括kk在內的一眾媒體對于團播的一些刻板印象,最直觀的莫過于這個業態的成熟和規范。當許多人仍將直播與“一個人、一個手機、一場秀”的模式劃等號時,一股名為“團播”的新勢力,在近兩年悄然掀起一場供給側改革。
內容上,除了常見的流行舞蹈團播,還衍生出國風舞蹈、hip hop、二次元等專業舞臺級演出;分工上,團播的前臺通常需要5-7個主播,幕后則需要搭配1.5倍人數的主持人、運鏡師、燈光師、運營,以及妝造、舞蹈、服裝等中臺部門;制作投入上,不少團播采用跟大型音綜、頂級晚會同水平的燈具、音響、攝錄設備,對標電視制作水準。于是,高度分工的團播產生多個就業新崗位,成為新的就業蓄水池。
值得一提的是,以抖音為主的平臺也發布多項管理規范,持續強力打擊傳播低俗信息、擦邊博眼球、未成年直播、公會不合理壓榨主播等不當行為;公會、主播等行業參與者也開始主動剝離曖昧經濟。當下,團播逐漸度過草莽期,進入規范發展的2.0時代。
不難看出,這背后,是平臺對優質內容的渴求與探索,是機構對長期主義的回歸,更是新一代從業者的機遇。在重慶長鯨公會的一線現場,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這場正在發生的、從“流量快消品”到“文化耐用品”的價值重塑之旅,更透過平臺(抖音代表)、公會、主播三方視角重新認識團播這一新型文化消費。
一、平臺:守護生態,劃定紅線
所謂“團播”,指的是多人在同一直播間進行舞蹈、唱歌等才藝表演的演藝直播形式,相較于其他直播形式團播明顯更職業化。“跟谷子經濟一樣,也是一個比較流行的新型的文化消費。”?抖音直播業務代表余暖暖的表述,明確將團播從單純的娛樂消費,提升至具有圈層文化與消費潛力的新業態。
誠然,進入2.0時代的團播不再是個人魅力的單一呈現,而是以近乎工業化生產的精密與投入,將直播間升級為一個融合策劃、技術、藝術與運營的“迷你片場”亦或者“綜藝現場”。?
內容的升維與專業的入場,是平臺驅動生態進化的核心抓手。余暖暖在現場播放了一段競品公會的幕后視頻,并強調:“在我們抖音上這樣的精品的內容,通常需要至少15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場直播的策劃。”這直觀地展示了團播的內容門檻。更關鍵的變化是,前文提及的國風等專業團播內容的引入正拉高行業的的專業度。“近一年到兩越來越多專業院團入局,譬如吉林省歌舞院團、陜西省歌舞院團這樣的院團來做團播。這些專業老師的入場也是給我們的團播帶來了非常多新的觀看用戶。”?
在賦能與扶持上,平臺策略呈現出“內外兼修”的精細化特征。?對內,平臺為站內已有團播設立了“優質團播內容的標準”,余暖暖介紹:“平臺會對優質內容給予流量扶持。”對外,則推出“愛播星途計劃”和“藝播計劃”,前者面向專業的舞蹈生,后者對接專業院團,為他們提供對應的幫扶。意圖系統性地引入“活水”,提升內容供給端的專業密度。
然而,繁榮的基石是合規。今年,平臺的治理之手愈發堅定有力。余暖暖的闡述非常清晰:“對團播生態的治理分兩個部分,首先是單個直播間內容,我們會對直播間的視覺、服化道、玩法都會進行要求。在直播間外一些主播行為的管理,比如說不能誘導消費我們也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從六大方面要求公會嚴格遵守平臺的規則。如果不遵守,平臺也是直接清退處罰。”在后續的媒體問答中,她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任何觸犯平臺行業規范底線的內容,我們都是堅決說不的。如果有機構想通過擦邊低俗的方式獲取流量,那么一定是會被這個行業淘汰。”?這番話,顯然為所有正在其中和想要入局團播行業的參與者,劃下了不可逾越的紅線。
二、公會:從觀眾到從業者,“鯨?渝”廠牌初養成?
在平臺的藍圖與規則之下,公會更像是那個將理想照進現實的“總工程師”。
“我們是從一個觀眾投身到直播這個事業里面來的。”說這話的是長鯨傳媒的公會會長李帥。在他看來,從另一個賽道入局,首先且最重要的便是自己得熱愛這個事業。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公會,如今已經擁有鯨?渝廠牌的多個系列團播。
他們堅信“慢就是快”的長期主義哲學。長鯨運營總監李超鵬在分享時,反復強調了這一理念:“我們一直不認同快節奏的做法,反而覺得慢就是快,與其花精力做十個平庸的團隊,還不如說把精力花在一個團隊上做精做細,與其追求短期的流量高峰,不如說是培養長期的觀眾信任。”他以旗下“鯨·渝101”團隊為例:“我們花三個多月的時間做準備,從創意到硬件打造,再到內容打磨,我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的踏實。”這種不追逐風口,而是深耕價值的耐心,標志著行業核心玩家的成熟。
這一理念,最終體現在“重資產”的驚人投入上。 根據公會長李帥帶領媒體參觀時的介紹:?“剛才大家看到了我們一個直播間的燈光的設備,大概是在200多臺,包括控臺等都是目前最先進的設備;拍攝上,除了配置3臺固定攝像機(分別拍全景、中景、特寫),還專門加了1臺專業搖臂;音響用的是專業級的線陣列音響系統。在硬件設施這個板塊,算是大量的去投入。”人員匹配上也是盡可能保障每一場團播。據李帥介紹一場直播所需的幕后團隊:“一個團隊有一個運營,運營負責做策劃,有一個燈光師,有一個VJ,有一個攝影老師,一個導播以及一個掌特寫機位的。然后我們對于服裝和妝造,這兩個板塊也用了很多心思進行打造。”
這就很難不提及大家很好奇的一家團播公會前期投入成本,每家公會規模不一樣,但通常來說會在30萬—100萬以上不等。可以明確的是,進入2.0時代的團播,為了呈現更加精品化的內容,直播間硬件水平也開始卷起來了。
標準化流程與人性化關懷,共同構成了精密可持續的“操作系統”。 李超鵬將運營工作拆解為“開播前、開播中、開播后”三個環環相扣的板塊。開播前,是近乎偏執的彩排:“直播前一天整個團隊會進行流程上的整體的彩排,模擬真實的直播場景,盡量保證每個細節都不會落。”開播后,則是雷打不動的復盤:“我們也不會說立馬散場,而是組織所有的主播、運營包括專業的指導老師、技術團隊一起去仔細的觀看直播回放。”復盤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優化。“我們發現觀眾喜歡某一段有故事的內容展示,那下一次我們做策劃的時候就會多準備這類的內容。”
流程之外,是對“人”的熾熱投入。“主播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打磨自己的技藝,但依然會保持好自己的熱情。”?李超鵬表示公司會為主播配備了專業的休息區、排練房,購買相關保險。成長路徑上,他們亦致力于打破主播的職業天花板。“有的主播想嘗試其他領域,比如說商演、短劇我們也會主動對接資源。”李帥在回答關于人才流失的問題時也表示:“人與人之間將心比心,如果說一個主播來到你的公司,你用心打造他、培養他、我相信他一直會跟著公司。”
三、主播:團播正成為00后職業夢想的“多元容器”
主播,則是整個產業邏輯的最終承載者與價值出口。
鯨·渝101的00后主播林不染是一名來自吉林藝術學院的科班生,他的入職經歷頗具代表性:我們公司與學校進行了一次校企合作,為我提供了一次非常合適的工作機會。”在和媒體分享的過程中,他的字里行間盡顯對于團播職業認同感的提升。“我起初是不想來到團播這個行業,但越深入越發現團播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是比較好的,我帶著期待而來,也帶著對夢想的追求繼續努力。”
此次深度參觀長鯨公會,kk最大的感受便是:團播這一職業化的背后,是遠超想象的努力。比如:林不染,他每天大概需要工作九個小時,包括舞蹈訓練、妝造、五個小時直播、復盤等。誠如他的分享:“來到我們公會經過一番切身的體會以后,發現團播這個行業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并非只是有出眾的外貌和氣質就可以,更重要是要有深厚的舞蹈基礎。”公司的系統訓練讓他從擅長民族舞,擴展到掌握了現代舞、流行舞、爵士舞等多重技能。
(鯨·渝101)
清晰且多元化職業路徑,或許正是吸引許許多多像讓林不染這樣的年輕人進入的核心緣由。誠如抖音直播業務代表所說:“團播是一種載體,對應綜藝、短劇包括線上線下的演出,主播可以以此實現多棲發展。”林不染對自己未來的展望亦是如此:“向多棲藝人發展,比如說專業的舞者或者是短劇演員、素人出道等。”
在分享和交流過程中,長鯨公會會長李帥也分享了他們關于主播招募的方向:“目前我們和吉林藝術學院、南京傳媒學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等等多個院校在進行一些校企合作。當地教育局也在推動產教融合,公司70%—80%的主播都是來自高等院校,當然也面向社會招優秀的人才。”根據李帥介紹,通常招進來主播后,會進入公司的新人訓練營,參與第一個周期(7天)的訓練,“這一周不管是專業對口的,還是社會上的小白,都會進行一個培訓。之后再基于舞蹈、形體、才藝進行考核和篩選。”如此,也更加夯實了團播成為新的就業蓄水池的說法。
總結:團播,一場平臺、公司與主播的共生
根據《2025中國網絡表演行業團體直播業務現狀與發展情況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25年團播行業營收預計突破150億元,較2024年同比增長超20%。誠然,一個全新的團播生態正在構建——它不再滿足于瞬間的感官刺激,而是致力于構建長期的情感連接與文化認同。這是用戶需求變遷、行業資源遷移與平臺生態賦能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平臺的規則制定與流量扶持,到公會的精細化運作與商業探索,再到主播的職業化打拼與價值實現,三方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共生關系。
可以明確的是,未來,團播的形態將繼續演化。而當潮水退去,最終能留在沙灘上的,必定是那些始終尊重內容、敬畏專業、愿意為長期價值而深耕的參與者。